我为什么会投资可穿戴设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2-27
数据显示,每到冬春交换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中青年猝死也会随之增加,大家都知道久坐不动、熬夜、吸烟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均是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往往轻视之、忽视之。专家提出,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这一人群时时收集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信息,并进行智能分析,及时提出健康建议,以便他们尽早发现身体预警信号,以减少疾病发生。
猝死多源于健康行为不自律
刚过去的2016年,多例名人猝死引发关注。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猝死;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开拓者张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4岁;10月7日,山西科技报副总编辑张建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6岁。
统计学表明35岁以上人群猝死的主因是心脏病发作,与心脑血管慢性病关系密切。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6.6%,这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
由于高发的慢性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所带来,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已将“塑造自重自律的健康行为”作为重要的纲领性内容,呼吁全民进行健康管理。
被动健康管理模式正被改变
传统的由医生主导、患者跟从的健康管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消费者健康观不断升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个人的健康管理中。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患者认为自己主动在管理个人健康,并对自我管理个人健康充满信心。他们认为有效管理自身健康的关键包括:获取更多健康信息(46%)、获得专业医疗咨询和治疗(35%)和健康医疗专家的支持(35%)、通过智能互联设备追踪自身健康状况(32%)。
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便携式健康设备和应用程序的涌现,技术+健康的组合,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来自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支修益教授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为实时监测个体身体健康数据提供了可能。与远程健康追踪相结合,对用户进行专业的鼓励性教育,指导及干预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个体的健康状况,实现疾病的及早发现、诊断与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个体化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取相应行动来改善个体健康状况。”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前院长杨秉辉教授这样认为,并提出“个体“和”专业”两点个人健康管理原则。
正确佩戴安顿护心仪,心率、血压数据可达到医疗设备检测标准。长期坚持佩戴能够准确的反映心率、血压变化趋势,提前预警心梗、中风等重大疾病发病风险,赢得宝贵救治时间。
北京雪扬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内外心脑血管病防治专家提供130万案例进行数据建模,该数据模型是由心脑血管专家近5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得,可准确捕捉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前兆。及早展开预防和救治,可以提高心梗、中风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挽救生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