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小乘,最先说成这话的是谁?是经书吗?何经?原文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1-23
大乘法。菩萨修。小乘法 罗汉修
第2个回答  2014-01-21
早期的经书中逐渐体现出的,这是从佛教历史的角度去说的,先有上座部、大众部等部派佛教,而后部派佛教逐渐分化,形成大乘宗派与小乘宗派的对比、对立,据专家们考证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初一世纪。存世的经典如法华经等,还有很多论,记述了大小乘的对立情况。
如果从佛教内部教判去说,大、小乘是指发心不同而有高下之分,在佛祖悟道之后就已经存在,因此才有不同的经典和徒众,是因为各自的领受能力和心愿不同。
如《法华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追问

谢谢。

能针对主题,简明回答吗?
不需要谈论经文内容。

追答

那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认识了,不知道你的感受和认识,不便做定论:
如果是从第一个角度说,那么大、小乘,是人的分别,后期的经和论述是依据人的需要、人的分别而分别集结的,是出于维护自身理论完善的需要和讨论对手的需要而出现的,是以原始经典为蓝本逐渐发挥、扩大的。
如果是从第二个角度说,那么大、小乘的分别是佛祖自己的说法。
我个人同意第一个角度的认识。

追问

佛祖的原话是什么?

追答

比如说,上面引用的《法华经》那段话就是佛说的啊。

追问

歪解了吧?

追答

您说说您的意见好吗?彼此交流。

追问

我是初学者,是来拜师求艺的;
问了很多学佛之人很多问题,解答五花八门,居然有将近一半的人会用因果恐吓,不许发问。

我只想问一个根本问题:
佛说的的三乘,是我们今天用来诬蔑、讥讽南传的吗?
南传真的是小乘吗?
为何我们普遍流传这样的同门相残的谬论?

追答

大乘佛教是在佛弟子传法过程中出现的继承和革新,菩萨的六波罗蜜多与十地的修行,是大乘教派的特色。即,在内容上从以前各种初次集结的经典有连贯性,统一性,在思想上则有了新的发展和延申。几乎所有大乘经典也都延续着三法印的思想,而后做着发展。南北传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从“缘起性空”这一基本认识出发,都求解脱。它们的分歧是在对世间的态度方面。
所谓小乘、大乘,不过是祖师们依据法的形象给予我们的提示,并不是为了说明就应该有什么帮派式的划分,而是说在形式上、理念上,需要有小的心、大的心的发现和行动。
小的心只重自我的解脱,大的心注意其他众生 的解脱;小的法先觉悟自己,大的法在自利与利他的结合;小的心,说的是路途是每一段行程的组合,每个觉悟不过是中途的休整,大的心看到的是终点,但并没有说中间就没有休息停顿。
我的理解,南传的确切说未必没有所谓大乘心,北传的学人也未必就是完全发挥出菩提心的价值。南传北传这些分别并不代表就是大或者小的发心。关键在自己的应用理解上。自己尚未达到人我俱遣的状态,又怎么能做到去平和判别其他人呢?所以,南、北之分,只是方式的区别,绝不应绝对化和片面化的以大、小去论说。这样一讲,彼此就平等和圆融了。

第3个回答  2014-01-22
佛法学习
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