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总队的总队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总队,主要负责指导和管理全校的青年志愿服务的注册和服务工作,具体表现:以“让浙江师范大学成为精神贵族之乡”为组织愿景,建设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的枢纽型总队,打造市场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平台,与浙师大“三三制”教育模式接轨,与社会接轨,重点关注志愿服务和公益文化传播、服务学习、领导力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围绕学校工作中心、社会和校园的志愿服务需求、学生成长重心,倡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浙师大的理性公益时代、微公益时代、公民时代,积极融入世界大公益时代。 (一)贯彻国家和学校志愿服务的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浙师大志愿服务和公益领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发展规划,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公民精神,推动浙师大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提高师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度和参与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务实精神和高尚品格,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引领一种为当代浙师大师生所喜爱和接受的新的精神时尚,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二)践行志愿者满意、学校放心、被服务者贴心的服务型组织的责任,规划全校志愿者组织服务行动,指导学院志愿者大队、团体会员、个人会员开展招募、注册、考核、评比等相关服务工作,协助学校统筹开发、整合优化及有效配置志愿服务资源,完善浙师大志愿服务体系。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开展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考核、奖惩评比工作,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便捷化。
(三)树立助人自助、服务学习理念,开展志愿服务相关培训和专业督导,加强浙师大的各类、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能力建设。增强志愿者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和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尤其是专业学习和自学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服务与运用。
(四)反映浙师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诉求,调处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志愿者要求,开具志愿服务绩效证明。
(五)围绕学校工作中心、社会和校园的志愿服务需求、学生成长重心,监测分析以浙师大及周边环境为主的志愿服务市场运行和公共服务产品供求状况,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倡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六)开展支教、爱心家教等师范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重视以师范生为主的志愿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师范技能培养,通过浙师大对浙江各级学校的师范生输出影响浙江未来一代的学子,推动浙江社会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
(七)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制定并组织实施具有盈利能力、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组织指导和管理的制度、措施,负责该类组织中重要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培养学生公益创业的能力,激活社会企业和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的责任感。
(八)开展与社会上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项目合作,推动志愿服务社会化,积极融入世界大公益时代。 总队愿景:让浙江师范大学成为精神贵族之乡(BE DREAM BE VOLUNTEER)
总队愿景“让浙江师范大学成为精神贵族之乡”,是由2014届浙师大志愿者总队全会于2014年5月1日在浙师大志愿者总队价值观大讨论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组织发展理念。这一愿景,不仅反映了浙江师范大学教书育人的师范特色和使命感,反映了对从独立内心的真实呼唤到服务影响的志愿服务过程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浙师大志愿者组织的梦想追求、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
愿景中“精神贵族”在狭义理解上指的是志愿者,从广义理解上泛指的是一群因精神而贵、因愿望而动、以志向而飞、以智慧而行、为世界美好而自愿服务的的灵魂。所谓精神贵族之贵,是希望人们不忘初心,倡导的是“平民贵族魂”的志愿精神。不是因财富权势的拥有而有了可以高人一等的傲慢,也不是因道德洁癖、知识丰富而可以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更不是自以为是地强制施予,而在于懂得对美好事物的理解珍惜,在于能对善的愿望的坚持坚守,在于仍保留着对真理、神性、美好的探寻渴望,更在于能在外在诱惑和内心呼唤中懂得选择与放弃。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这种对美好梦想的道德指引、对志愿精神的理性坚持、对精神贵族情节的捍卫与传承,帮助自己、提升自己、践之于行让世界美好的发自内心的呼唤,正是志愿行为的源动力。即使贵族的血脉的传承已断,他们对美好世界的愿望的火焰也不会消亡。
愿景中“精神贵族之乡”,倡导的是助人自助、服务学习的理念,坚守的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人类的生命被自然赋予,诗意的灵魂却要自己寻找。当一个人发自内心想为世界美好做点事情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志愿者。志愿者并不孤独的,因为在通往梦想国度所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个人的战争,更是人性的交战,是人之世界的追问和努力。如果一个人作为个体去追求美,追求善,追求真,为这些善的愿望做些什么的时候,可能只是一个中流砥柱,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存在,就会组成一条社会上较好的底线、较高的底线,保证大家在这个底线之上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梦想是一种责任,团结是一种力量,浙师大志愿各级组织依靠文化引导、平台搭建、经济支持、服务指导等服务手段为志愿者组织及个人营造服务、团结和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引导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的成长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校园和社会志愿服务需求,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让浙师大辉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组织核心价值观:
理性 真诚 责任 专业
独立 个性 友爱 传承

浙江师范大学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由2014届浙师大志愿者总队全委会2014年5月提出,由朱立起草。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理性、真诚、责任、专业是志愿服务层面的价值取向,独立、个性、友爱、传承是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16个字是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理性、真诚、责任、专业”,是浙师大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志愿服务层面对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了志愿服务中从触动、判断、实践到反思的各个环节,是志愿服务中必须恪守的基本服务准则,也是评价志愿服务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理性是对在人类内心深处终极关怀的指引下、基于对所面对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后采取有效志愿服务行为的情感诉求,是调节感性追求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强调志愿服务要“发乎于真情、成长于理性”。志愿服务不能仅靠激情,否则容易变为“公益浪费”、“暴力慈善”或“道德绑架”。志愿服务要做有效公益、有优势的领域,以保证公益项目更有效。真诚即真实诚恳自愿,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志愿梦想起源和得以坚持的源动力。它强调志愿服务要“用真心收获真心,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方面,在做志愿服务时要心里有服务对象,要以真诚的心全身心、不以营利为目的地投入,用一颗真心去温暖需要帮助的人。“与志愿者同行,与温暖的世界同行”。另一方面,要学会用虔诚的心去聆听世界的声音,学会“用生命去感悟生命”,学会“在服务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分享中快乐”,做平凡而不平庸的“真心英雄”。责任是个人出于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世界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而自觉遵守规范、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积极态度,是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浙师大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梦想是一种责任”,梦想是一种你感到坚持会幸福的东西。责任心则是化梦想为行动的催化剂,是成就卓越的基石。专业是对志愿服务的态度和技能的价值评价,是浙师大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态度决定高度,技术改变世界。在志愿服务时,它强调志愿者应树立“服务学习、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以学习探索促进服务能力提高和个人素质提升,在服务中检验学习成果、磨练技能、发现问题与短板。它强调要重视被服务对象的需求,要有过硬的服务技能,以追求卓越的“专注”态度开展服务、改善服务,为被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同时,提倡志愿服务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独立、个性、友爱、传承”是当代浙师大志愿者的培养目标,也是从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层面对浙师大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是大学生志愿者成长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独立是人的思想独立、批判精神、精神自立和人格独立,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浙师大志愿服务精神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根本要求。它强调志愿服务不仅是助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自身参与世界方式的过程。有反思才有进步,志愿者需要独立思考,志愿服务理念需要靠志愿者自身的行动去诠释、去拓展。同时,强调志愿者不应仅靠志愿者组织去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只是为一些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它无法取代志愿者的独立意识和独立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行为。个性指的是人的独特性、创造性,是志愿者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浙师大志愿者总队倡导的个性,是积极向上、适合自身的,是以自身能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自信为前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世间的梦想和与之匹配的奋斗目标, 当一个人有美好愿望并愿意为这个世界和自己为之努力的时候便成为了志愿者。重视志愿者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能促进人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更好地发挥,有利于志愿者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友爱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和共同梦想,是对公民相互之间平等尊重、友好互善、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生动表述,提倡志愿者们应乐于助人、助人自助、团结协作。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每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就会很大,美好的世界需要大家用心用爱共同去建立。传承即继承与发扬,强调浙师大志愿服务文化追求稳健、深厚、实际和循序渐进的特征,是浙师大志愿者总队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不是依靠权利的要挟和财富的引诱,而是来自于人类所见所闻所引发的道德良知和内心追求美好的愿望。志愿服务文化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要求志愿者应在精神上,尊重传统,持续发展;现实中,承认秩序,恪守纪律;思想上,立足自身,博采众长;行动上,励学励行,知行合一。 一级标志:总队标志

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总队标志,是由2007级志愿者朱立、2009级志愿者刘亮亮于2010年4月构思设计,它是浙江师范大学志愿者形象的核心部分。志愿者标志“师大风·愿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浙江师范志愿组织的精神。
该标志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双手组成的一个展翅飞翔的翅膀为纽带,把代表浙师大“以人为本”精神的尖峰山与代表青年志愿者行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爱心巧妙的连接了起来,幻化成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希望、梦想盛开的生命之花的形象,标志体现了浙师大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进取、奉献精彩、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该标志以火红为主色调,使标志的形象宛如一颗熊熊燃烧、欲展翅高飞的赤诚之心。这不仅令人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变成火炬,不仅照亮自己,也普泽世界。这也正是浙师大特色的志愿者精神内涵所在:作为大学生,社会的栋梁之才,我们不能麻木无赖地与俗世一同沉沦。在虚妄中我们要看到真实,在寒冷中我们要感受温暖,我们要以最伟大的爱,最伟大的热情为正在沉沦的世界做最诚挚、最全面、最深刻的情感担当。是的,我们的力量还很渺小,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成为伟大本身,因为真正的“酷”是在于内心的,真正的“酷”在于有强大的内心,有任凭时光流逝却永不屈服的信念。
梦从尖峰山上起飞。有愿,才有志,你就是那个托起梦的人。
二级标志:总队文化标志
标志“蒲公英的约定”设计,是由2007级志愿者朱立于2010年4月构思设计,表现为一个随风摇曳的蒲公英形象。蒲公英是一种普通而不甘于平庸的小花,在她简单的外形背后却暗藏着一种低调而又具有张力的美,朴素、自然、平凡而又坚持,代表浙师大志愿者文化的精髓——蒲公英精神。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美丽梦想并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的人都是一个”志愿者“。而每一个志愿者又都是一朵蒲公英。他们想蒲公英一样,燃烧着梦想,让青春飞翔,追求、守护和传承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蒲公英的种子,象征着追求善的种子、梦的种子,更是志愿者精神传承的种子。他们牢记着前辈殷切的嘱托,背负创造历史的使命,心怀善良的愿景。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日晒雨淋,飞舞的蒲公英,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越飞越高,飞向东西南北,用自己的爱、正义、良心来拥抱这个世界。只要有向善、向美、向真的心存在,就有志愿者的存在,就有蒲公英的飞翔。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飞舞的蒲公英绝不是孤独的旅者,生活的一切发生都成为她们用来丰富人生的养料,而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塑造了他们落地即生的顽强性格与梦想传承的强烈责任感。 他们呼吸着快乐的空气,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不仅感动了别人,更因自己而感动,美丽的身影在他们人生历程上留下了一幕幕绚丽的篇章。
蒲公英的飞翔,是青春的舞蹈,更是精神的高飞。因“志存高远”而搏击长空,因“愿远流长”而坚守于喧嚣。 志愿服务生态圈,是朱立2013年结合服务型组织理论提出的,后成为浙师大志愿者总队的工作重点。在此生态圈中,浙师大志愿者总队作为浙师大志愿者文化和公益文明的守护者、服务者和引领者存在,而并非志愿服务大包大揽的志愿者组织。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志愿者,而非进入总队的才是志愿者。总队要打造的是“行政服务小总队,志愿服务大市场,文明进步大社会”的浙师大志愿者生态环境,让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让公益回归公益,让行政的归行政。主要做法有:
一是总队明确定位,作为枢纽型组织,成为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组织。在总队内部做好行政服务类部门和项目类服务部门的分离,由项目服务部门承担如迎新等校级志愿服务和重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由行政服务承担对志愿者组织如立章建制度、评优、培训等宏观性的管理、针对性的治理和便捷优质的服务。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志愿服务社团孵化、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公益人才培训和公益资源对接的平台服务类部门,打造市场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平台服务类部门与志愿服务类组织的分离,平台包括以公益企业为主的公益创业就业平台、以服务学习社团为主的专业服务平台、以公民养成教育为主的义工服务平台,为师生和市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学习平台。
三是引领一种为当代的浙师大青年所喜爱和接受的新的精神风尚,使志愿者行动成为当代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守护人类精神家园,让道德回归,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重视人文精神和公益时尚在校园中的传播、师生中文明健康的习惯的养成、浙师大公民形象和为人师表的形象在金华百姓心中的树立、人文精神在师范生学业的感受和从教后的传播,在制度、政策和服务上为志愿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良好环境。
四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组织队伍能力。打造青年公益人才学院,加强公益领袖培育和世界公民培育,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在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层和总队任职、锻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