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生的酸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1.举孔乙己的例子,在于说明死读古书,抱着古书不放,不能变通思想,与社会现实隔离,只能落得可笑又可怜的下场。
2.作者的观点是,作为读书人,只有改变旧思想,培养新习惯,将自己融入社会现实,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才能彻底“洗尽书生气味酸”。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书生的酸气

朱自清   

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地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   

但是还有“寒酸”一个话语,也是形容书生的。这“寒”指生活情形,指家世出身,并不关涉到书;单这个字也不含嘲讽的意味,加上“酸”字成为连语,就不同了,好像一副可怜相活现在眼前似的。为什么“酸”是“书生气味”呢?怎么样才是“酸”呢?话柄似乎还是在书上。我想这个“酸”原是指读书的声调。战国以来,唱歌似乎就以悲哀为主,这反映着动乱的时代。书生吟诵,声酸辞苦,正和悲歌一脉相传。但是声酸必须辞苦,辞苦又必须情苦;若是并无苦情,只有苦辞,甚至连苦辞也没有,只有那供人酸鼻的声调,那就过了分,不但不能动人,反要遭人嘲弄了。书生往往自命不凡,得意的自然有,却只是少数,失意的可太多了。所以总是叹老嗟卑,长歌当哭,哭丧着脸,一副可怜相。有病 *** 的,可以得人同情,甚至叫人酸鼻;无病 *** ,病是装的,假的, *** 也是装的,假的,假装可以酸鼻的 *** ,酸而不苦,像是丑角扮戏,自然只能逗人笑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下来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民隔得老远的,“酸”到这地步真是可笑又可怜了。   

向来说“寒酸”、“穷酸”,似乎酸气老聚在失意的书生身上。而失意的书生也并非都有酸气。他们可以看得开些,所谓达观,但达观也不易,往往只是伪装。至于近代的知识分子,让时代逼得不能读死书或死读书,因此也就不再执著于那些古书。最重要的是他们看清楚了自己,自己是在人民之中,不能再自命不凡了。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早些时还不免带着感伤的气氛,自爱自怜,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这也算是酸气。可是这几年时代逼得更紧了,大家只得抹干了鼻涕眼泪走上前去。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有删节)

1.文中用较多的文字写“孔乙己”,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作者的观点看,怎样才能“洗尽书生气味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