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兰亭三月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9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祓禊”盛会。与会者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然后,由王羲之书写下一篇诗序。这就是《兰亭序帖》,又称《禊帖》。没想到,这篇精美劲健的书法诗序,竟成了中国书法第一行书,流传千年之久。王羲之也被后人尊为书圣。兰亭也成了书法圣地,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觞咏游览、述怀遣兴的地方。

坦率地说,我也曾四游兰亭。第一次是陪同家属去绍兴看望她当年的内蒙古建设兵团的战友,借机,我们游览了兰亭。写诗一首: “曲水流觞修禊篇,兰亭集序至今传。后学俯仰碑林地,今古难攀书圣天。” 比较直白、直抒。


第二次是我与几个“驴友”去绍兴游玩,我们游览兰亭的时候,正巧是旧历三月初二,大标语写着“热烈欢迎参加第二十五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的海内外嘉宾”,我不由问,“什么时候开始?”回答是,“明天”。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时候,“择日不如撞日”,我就与驴友商量,“明天,我不走了,再到兰亭玩一天。”驴友知道我的爱好,就同意了,并约定嘉兴见。

这样第二天,即三月三,我就第三次来到了兰亭,参观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兴致中我写下了: “漫步兰亭三月三,书家荟萃曲溪边。吟诗把酒挥文墨,仿古兴今颂盛年。” 只说的是当时的感受。


第四次是我与老伴陪着小外孙到绍兴游玩。小外孙在我的影响下,也喜欢书法、练习书法,游览兰亭时,我就成了他的导游,讲解兰亭的来历。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种兰渚田于此,汉代建驿亭,就以兰亭为名。这里也是“古驿站”。


到了“鹅池”碑亭,讲解道,这是“父子碑”。据说,王羲之正写好“鹅”字时,忽闻皇帝圣旨到,忙着去接圣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续写了那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王献之也是书法家,成为了千古佳话。细看那“鹅”瘦“池”肥,父子的字还是略有差别。


到了“御碑亭”,讲解道,这是“祖孙碑”,前面是清康熙皇帝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后面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诗一首。你看那清代皇帝各个都是书法家,他们从小就临摹碑帖,并不是一蹴而就,也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点一滴学写出来的。

到了“太”字碑前,讲解道,这个“大”字,原是王献之书写的。王献之写了几张字叫父亲去看,王羲之认为他写得这个“大”字,上紧下松,不由随手加上了一点,就成了“太”字。王献之高高兴兴又拿着去叫母亲看。母亲说,你写得这么多字,我看只有“太”字下面的这一点写得最好。王献之羞愧不已,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从此,更加虚心刻苦练习,后来也成了大书法家。


我一路讲解,一路介绍,也许对小外孙有所启发,小外孙当走到练习字板前随即挥笔练习起来。

实际上,在我参观讲解中,感触最深的还是我自己。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加深印象,一次比一次感悟深刻。第一次来,只是觉得书法写得好,写的劲道。第二次、第三次来,只是凑趣,凑热闹,感悟众书法家仿古兴今的氛围。

这次来,就不一样了,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每揽昔人兴感之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由觉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篇书法艺术的精品,而且也是感叹人生的 美文 ,他驳斥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所以,我又写一诗: “酒觞诗韵笔抒情,豪放自然觉悟生。一代大家心里话,千年文脉写兰亭。” 思想上好像有了升华。学书法,不仅要学习王羲之的人品、书品,更要学习王羲之的人品、文品、他的开朗思想、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正如兰亭右军祠中一副楹联赞美王羲之一样:“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三月三”,我们这些石铁书法爱好者,都要聚会搞些纪念活动,去年“三月三”,我又书写一诗: “石门聚首桃花艳,挥笔抒情三月三。佳作琳琅悬玉璧,书接千载醉人间。”

今年“三月三”,因疫情,大家只好网上交流,网上展示,我不由又书写一诗:“ 又到兰亭三月三,居家防疫信心坚。骋怀天下趋形好,网络书家展艺欢。” 以示纪念《兰亭集序》“三月三”。

九口 2022-4-3(壬寅三月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