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中国画的哲学之美,诗意之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17
中国画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经过上千年的人文关怀,岁月雕琢、笔墨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了它固定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精致的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画学体系。

意境是中国画的品位,是从画家修养中培植的土壤。
意境是中国画的精神,是从画家情感内生成的枝叶。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从画家思想里开出的花朵。

意境又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的历程。
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一个中国画家毕生探索的课题。
在艺术创作、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质量的一个标准。
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所提出的“境界”说,即意与境的统一。他认为“境界”应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他把“境界”看做是艺术美的本原。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就是说在艺术中,如果达到情景交融,自然也就产生了神韵,体现了气质。所以他又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他还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尽管这是在谈诗词的意境,但中国的诗与画,古人一直是把两者相提并论的,把诗与画放在同一套理论体系中去看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曾下过一个定义;即“诗画异名而同体”……后来人们甚至认为诗与画是一种东西,其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诗只不过诗人用文字写成的画,而画则是画家用笔墨画出来的诗。一位写诗的人如果仅能用文字去表达物象,是不能称为诗人的,一位画画的人如果仅凭技术去表现图形,是不能够称为画家的。一位真正的诗人或画家,要具有诗情画意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诗人或画家”。同时古人还强调“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认为,作诗必有立意,作画同样必有立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欧阳修云:“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为人也!……正是这种人情美感通过笔墨的传递,使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面对着浮生苍凉,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感知一种人生的温情,“而想见其为人也”,遂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隔代知音。

我们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交流中,知道孔子他是崇尚自然之美的,他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有一天他问几个弟子的志趣。于路、冉有、公西华都都一一陈述了自己的理想,轮到曾点,他问道: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
后代读书人读到这里,几乎都惊诧孔子这种出乎意料的人生态度。而潘岳则把这种境界写进了他《秋兴赋》里:“……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我们又能从《庄子》里,从他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对话中,了解庄子以贯的作风。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后来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不管在山林之中或庙堂之上,中国文化中都极推崇这种“濠濮间想”的风致的。古人早就发现和谐的根本在于人对自然的亲近,在回归自然中感受无上的乐趣。因为那些圣人贤者们,早就认为人和自然原本为一体的。《老子》“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一系列言辞就是反复强调天地之仁,而天地对待人就象对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样。《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
桓温武人,情致如此。庾信著《枯树赋》,末尾引桓大司马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深感到桓温这话的凄美,把它敷演成一首四言的抒情小诗了。
再后来梁任公把这些一往情深的感触集成一联:“春已堪怜,更能消几番风雨;树犹如此,最可惜一片江山。
宗白华先生说:“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人的性情与天地精神的高度来看待,因而奠定了中国画“澄怀观道”“立意为象”千百年来有关于意境的诸多美感。说到底,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形成的思维理念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对宇宙的仰望与融合,这是一种对命过程的体悟,认识到这生命状态,就是一定需要有相当的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这就需有一个漫长的生命过程,否则你的积累到不了那个厚度,智慧没有办法到达那种通透,“澄怀观道”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切都不过是一种浅尝辄止而已!……所以,中国人讲“大器晚成”,就是这个意思。

毫无疑问,意境对于中国画,是关于客观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思的结果,为此古今画论亦多有著述。象以上那些深刻的见解都是从创作、鉴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结果,必然展示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特点,体现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人文关联,记录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理想契合。……
一个杰出的画家之所以杰出,不是因为他在一个诗的国度里活着,而是他能活在这个国度的诗里,不仅能活在这个国度的诗里,还能在她的诗里上下遨游,纵横捭阖!……
如是我谓:胡翘然绘画的意境美有三,一曰:诗意之美、二曰:人情之美、三曰:物相之美。

【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这里到处都充满着诗意。诗又是中国文化灿烂于世的开始。孔子对前人传诵的上千首古代中国最优美的诗歌进行了整理、选编三百首而辑录成《诗经》。《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的所有文艺形式便是从这一个个“不足”的意愿中诞生出来的。……

国画与诗歌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晋书·束晳传》载太康二年汲郡魏襄墓发掘出简书七十五篇,其中的一篇被称为“图诗”,并说“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这就是说有关诗与画结合最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所谓“画赞”是诗与画结合的样式。
南宋孙绍远编的《声画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题画诗选集,收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未见唐以前的题画诗。清代陈邦彦编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尽搜历代文人诸集,得题画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不可谓不完备,但也只是唐、宋、金、元、明五个朝代诗人的题画诗,并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其实早在南朝时期的江淹就在《雪山赞四首》的序中说“壁上有杂皆作山水好势,仙者五六,云气生焉,怅然会意,题为小赞云。”北周时期庾信的《咏屏风诗二十四首》等,这些后人没有著录的作品,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题画诗。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题画、咏画不仅要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在于能写出画的意境。
唐代题画与咏画诗开始繁荣,杜甫大概是写作题画诗最多的诗人。卢鸿自题《草堂十志图》和张先自题《十咏图卷》,他们是最早在自己画上题诗的画家。顾恺之是第一个作诗意画的画家。他根据曹子建的《洛神赋》创作的《洛神赋图》也可以说是最早的诗意画。……
王维诗画兼于一身,自称:“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如画、画如诗。苏东坡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之说。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细味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指出:天工是对神的追求,清新是对神的把握。清且新是对诗画的主张。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以同样的以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中国画在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互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两者之间,只所以能够珠联璧合共同存在的缘由,也就是古人反复论说的“诗画同源”。
清人袁枚主张“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将首先以神韵品画,与其诗学以性情论的主张相联系,在评价画和题画诗时要求诗风与画风的神韵合一。
今人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题画诗的功用,在于于单纯的画面之外,诗发难画之意,语状难画之像,画展其境,诗拓其意,诗画互映,相得益彰,所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也。

构成胡翘然绘画诗境美的主体有三个部分,其一是以诗文内容与精神为主体的创作,其中包括历代人文经典中的一些有关具体事物的题咏,这些相对繁杂,年代跨度从《诗经》时代到唐宋之后。其二是以陶渊明田园诗赋为意味的创作,这部分都可归于“以诗意作画或谓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大融合”。其三是板桥老人的题画诗文为主,辐射区域包括“扬州八怪”与白石老人之间的一些内容。这一部分诗文从形式上构成了胡翘然画面内容,这可以称为“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这三者互为,骨肉相连,成就胡翘然绘画艺术上“诗品”与“画品”**自恣诗意风貌。

目前发现胡翘然以前人诗意为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成《诗经》里的内容,其中有首篇《关睢》。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象征的爱情的诗。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在他的《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诗中的“雎鸠” 经专家考证是指一种鹗的水鸟。《诗经》把鹗写入爱情作品并非空**来风,鹗的求偶过程的确非常值得称道,繁殖季节雄鸟经常捕捉大鱼献给雌鸟以示爱意,经常比翼**,据说由于鹗的领域意识很强,在面积较小的水塘区域内一般只有一对鹗栖息,所以并不是谁都有幸能够看到这夫唱妇随的一幕,因此象征着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致对于情侣来说显得格外神圣,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描写爱情的诗歌。或许是古人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唱,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今天我们从古人的这种喜气洋洋节奏中,能感受到三千年前婚礼上的欢庆气氛。……
胡翘然在1980代曾以“在河之洲”四字为题创作了一些规格不一的作品。画面中,暖暖沙汀之上,芳草萋萋,河水潺潺……睢鸠鸟从两只、三只、到四五只不等……令它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生命中的一个寻常的举动,某一天被“诗人”发现后,被做为一个浪漫意想记录了下来,后来就成了他们(人类)两情之初的一个永恒的象征,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竟然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胡翘然以清新舒缓,宛转悠扬的笔致,把它表现为一种静穆的美,用绘画的方式再现《关睢》当中那一片天簌自然的诗意情调。正如朱熹曾说的那样:孔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而以绘画是很难表现这种“性情之正”的!我们亦很难用语言形容这种诗与画的契合,只能用心去意会这种表现上的准确性。……

以周敦颐《爱莲说》等为主的系列荷花诗意题材,自从周敦颐曾撰将荷花比作“花之君子”。由此文人墨客便以荷来寓意象征自身品格情操的高洁。君子要独善其身,同流而不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所以历代花鸟画家无不借荷的诗意来表达这种思想境界。荷是胡翘然一生抒写最多的花,也可说是他人格之花,似乎他心中有一座“莲台”。在这种诗的意境之下,笔中的荷花不管日中,月中,风中,雨中,皆天然去其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以君子情怀,写君子品致,无不妙合造化,得育天机,随手拈来,极尽清净之美感!……

杨万里的那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写的是杭州西湖的“十里荷花”的大场景,而胡翘然只取“映日”这两个字抒发画意,我们便联想那荷花与莲叶无边无垠、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处,而在满眼的碧绿红翠之间,一朵朵亭亭净植荷花在阳光里明艳而娇美,这种美完是自然界固有,它与“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自是两种天地。
胡翘然还喜欢杨万里写荷花的另一首诗《小池》:泉眼无声溪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意境最见清新在“才露尖尖角”一句,胡翘然就是为了捕捉一个“小荷尖尖角、蜻蜓立上头”的画面。这么富有无限魅力瞬间,就这样永恒地留在了胡翘然的画上。 石涛曾说过,“画到静处,不敢题句”在胡翘然这类诗意的画面上确是很少有长篇的题跋 ……面对这样的画似乎使观者亦不敢多言,恐蜻蜓受惊扰而飞去!……
以古人咏荷诗意为创作题材的还有:“色夺歌人脸,香乱舞人衣”等等(隋·杜公胆·咏同心芙蓉诗)……
另外胡翘然还画很多有“采连曲”诗意作品,如汉乐府《江南》一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江南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重重叠叠,随风摇曳。如盖的荷叶下面,有鱼儿在欢快地嬉戏。一会这儿,一会儿那儿,游泳自在,来去自由。胡翘然总是能把握住这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让人看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面那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在这类画面中只有莲叶与游鱼,但是,你似乎能感觉到那小船从荷丛划过,又似听到了采莲女子的欢声笑语。而那些鱼儿,又分明是在莲叶之间躲来躲去。……

再比如他以牛为题材一些作品,多是以宋人诗意为题抒发的情怀。如以北宋诗人孙平仲的《禾熟》:“万里西风鸟花香,鸣泉落水各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山头卧夕阳”……山坡上,两头刚刚耕耘过后的老牛,释却重负,神情疲惫地静卧着,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在****的晚风中,咀嚼着坡头的野草,并不时抬头远眺。远处稻黍金黄,谷浪涌动,香气袭人,丰收在望……毫无疑问这是一片成熟的田园风光,但他的主题确是在远处的山坡之上……还有同时代诗人李纲的吟《病牛》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画家以其传神之笔,歌颂老牛勤劳朴实的品质,这既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礼赞,又是对自己一生艰苦生活的写照。……还有以现代诗人臧克家那首“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创作的《奔牛图》等等……
历代不乏画牛的画家,牛的题材更是数不胜数,而以这种视角入画却绝少。……胡翘然又何尝不是这样地劳作着,并与老伴一生相濡一沫走过来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能从这样画里读到人生况味中的凄美。而所谓“助人伦,成教化”,不也就是指这样的画吗!……这是典型“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的,而胡翘然的笔墨不仅精于“形容”且能“形神皆备”。也就是说,他既能把画中的午画到与诗中所描写的牛外形外貌相似,而又能得到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
对于欣赏者来说,好的诗与画一样,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能为其传神写照。就诗与画的不同语境而言,画的难度更大,因为,诗的写意性只在虚处,而画毕竟需要最终归于以笔墨造形。白石老人说“不似则欺世”就是这个道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