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极端利他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亚当·斯密,为了重建被休谟摧毁的道德哲学的大厦,选择“同情”作为大厦新的基石。然而,他自己也意识到,“同情”所能抵达的范围毕竟太过有限,不足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他必须寻找更坚固的建筑材料,为整栋建筑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斯密的尝试和探索,最终体现在17年后出版的《国富论》中。 他在书中写道:“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要与旁人做买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品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

斯密这段话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人类生存以及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协作,而协作的基础是“自利之心”;第二,人类协作最基本也最普遍的形式是“交易”;第三,协作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先来看看“自利之心”。在斯密看来,人并非喜欢自私,而是没有办法不自私。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许的确出现过不自私的个体,但这样的个体会早早被自然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张五常教授认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自然选择、自然淘汰,是从斯密这里来的。

从纯逻辑角度看,人可能极端利己,却不可能极端利他。 人人都极端利己,仍然是可以想象的社会- --虽然彻底弱肉强食,与动物世界无异。然而, 人人都极端利他的社会,却是不可想象的 :谁都不肯吃饭,非要让给别人吃;别人都吃饱了,也还是不肯吃,非认为食物是对大自然的掠夺……这样的人无法生存,这样的社会不可想象。

建立在“自利”之上的“利他”才有可能永续

理解斯密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交易”。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国家,我们也许要比任何人更清楚, 一旦“交易”这个词被贴上邪恶的标签,会给社会带来多么大的灾难 !为什么看似寻常的两个字,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道理并不深,但我们被各种乱象迷惑,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才明白过来。

所谓交易,就是我拿我的东西去换你的东西,如果我手里什么都没有,你自然不会把你的给我。那我怎么办呢?唯一办法就是,我去劳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你需要的东西。推而广之, 任何人只要想获得别人的东西,必须去创造别人需要的东西 ,这样一来,所有人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便有了活力。

理解斯密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分工”。斯密在考察一家扣针厂时发现,生产一枚扣针需要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其中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也生产不出来。

为什么把工作分解开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斯密总结,“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事实上,分工不仅存在于工厂,也存在于社会其他所有领域, 正是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被划分为一个个高效单元。这些高效单元又通过交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

一切思想都基于现实,分工带来的工业变革给了斯密机会,让他能够从新的视角解释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从而开创了经济学这一独立学科。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范式,著名华人经济学家 杨小凯感叹,“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斯密的分工理论)在他那个时代之后取得过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今天,我们将斯密奉为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鼻祖。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斯密,对大规模的商业尤其是大商人阶级却印象不佳。斯密形容商人贪婪吝啬,贿赂政府,通过成为专卖公司或政府的御用商人,来追求垄断利润。他的批评主要针对伦敦的商业团体,把他们比作古老帝国腐朽制度中的寄生虫。

斯密还非常担心商业社会中孕育的另一种恶性腐败现象,认为它更有规律也更有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产出越来越成熟精细,参与这个过程的人们就会越来越狭隘,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商店、事务所或货仓外面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他们用生意、利润或损失衡量一切,失去了宏观看待事物的能力。

斯密觉得,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对弊端的体验最深刻,他举的依然是扣针工厂雇工的例子。他认为,这些雇工被束缚在生产线上,没有扩充知识提升精神的余裕,而商业社会本来应该提供自由的机会。斯密对装配线上工人的这种担心,与后来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所说的“异化”异曲同工,不过此时,距工业革命全面展开还有20多年。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作为道德哲学家的斯密,为了扶道德哲学大厦于将倾,构建出一套新的解释体系,没想到却开创了经济学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最早批评资本主义的斯密,现在却被我们奉为资本主义的鼻祖。 不知道,斯密在天堂看到后人对他的定位和解读,会作何感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