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总结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穷查理宝典》是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汇编,书里有他过去20多年来的十一场演讲,和他发表的各种文章。查理·芒格和他的《穷查理宝典》中讲的很多道理,归结起来其实就是: 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才能增长,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 。这种匹配度提高了,无论你是用来投资、创业,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导师与人生合伙人,当今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全球第五大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主席,该公司 51年间保持着19.2%的年复合增长率 ,芒格就是这个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我们要说的是《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是金融大鳄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汇编,书里有他过去20多年来的11场演讲,和他发表的各种文章。就像这本书的副书名所说,这本书确实是“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听到“智慧箴言”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学。但我必须得说,这确实是 一本被名字耽误了的好书 。在具体介绍芒格的核心观点之前,咱们先来说查理·芒格这个人。

      你也许对他不是特别熟悉,可是你一定知道他的合伙人,股神巴菲特。有人认为,芒格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巴菲特的导师。巴菲特自己也说过,如果在投资的道路上有人对他影响最大的话,第一个人是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第二个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和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合伙人,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全球股价最高的公司。在2017年4月,它的股价高达25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买它的一张股票就要170万。而查理·芒格就是这家超级赚钱公司的奇迹缔造者。

      1924年1月1日,芒格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奥马哈市。但芒格作为一个当今的金融巨鳄,他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30岁之前就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战争退学,离异丧子等等困境。对很多人而言,如果经历这样的事情,很可能会一蹶不振。但是芒格并没有被这接踵而来的苦难和不幸所击倒,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磨炼了自己的品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智慧。在投资生涯中,芒格恪守了美国西部的传统精神,以勤勉、专注做好事情,对人真诚、正直、善良,再加上节约用钱花到投资未来的事情上,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愿意和他一起合作,从而让他有机会去经历其他的投资业务,最终在房地产业务上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这之后,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分析和思考,和巴菲特联手收购了像蓝筹印花这样的业务,又投资了很多优质的企业,最终一步一步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金融帝国。和芒格接触过的人都认为,查理·芒格的思想以及他的那套方法论,或者说思维模型,非常有价值。查理·芒格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人生智慧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说说这部分的内容。我会先跟你阐述一下查理·芒格最为人称道的“多元思维模型”是什么,然后再结合他的“逆向思维法”,跟你说说如何利用这些思维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我们会聚焦在芒格的投资策略上。

       芒格提倡要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当你手中只有一种工具的时候,你就只能用这种工具来干活,所以芒格说, 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记住一系列原理,什么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决策树理论、误判心理学等等100多种模型,它们加在一起往往能够带来特别大的力量 。这是两种、三种或四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而你得到的通常不仅仅是几种力量之和。

       之所以要构建这种多元思维模型,是因为在查理·芒格看来,宇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类全部的知识都是在尝试对这个复杂整体进行研究,各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用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事物,就可能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型,进而犯下愚蠢可笑的错误。就像查理·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谚语说的,“在手持铁锤的人看来,全世界都像一颗钉子”。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古老的小笑话:有一个常年在街上要饭的叫花子说,假如我当上了皇帝,一定要拿着金饭碗去要饭。虽然这个笑话有点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单一思维的局限性。

       当我们提起“多元思维”的时候,一般会把它当成一种方法论,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个态度是包容的、系统的,也就是芒格说的,多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来试着跟你解释一下。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成熟的人,其实越少谈主张,而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解释。“没有主张,只谈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他很少说那些主张性的观点,比如政府是应该怎样啊,你这么做是对是错啊,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啊……这些话题,他不讨论,不评论,他更关心的是,面对一个现象,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只空谈不实践吗?恰恰相反,关心别人怎么做才是空谈,你干涉的是别人的实践。关心对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释,才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而在从主观理解到客观实践的过程中,你还要注意到,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我们上驾校学习开车,会先学交规,学汽车的机械原理,这都是主观世界的事,你会学到很多原则。但是一旦进了车、上了路,原则的用处就不大了。开车的每一刻,你说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不对,开车实践讲究的是“刚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客观世界里的实践。在实践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都是这样,写字、做手工、打球、创业等等,都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

       可以说,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主观世界就已经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那余生的任务是啥?就是不断地对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不是说好了人要诚实吗?这是主观世界的原则。可为什么客观世界里,有时候不得不撒谎,而且好像也不算道德瑕疵?

      不是说好了法律是追求正义的吗?为什么在实践中,法律追求正义也会计算成本?不是说好了认真努力、与人为善就会前程似锦吗?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还是混得不够好?听过那句话吧,“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这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沟,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掉进去。如果你能爬出来,就是弥合了这条沟,把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这个过程就叫成长。所以,一个人成长得越快,岁数越大,就越会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复杂的、多元的东西。所以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一再强调“多元思维模型”,而这种“多元思维”的理念,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黏合剂,是防止我们掉进沟里的那张大网。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会说,“多元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为什么很多成熟的人会没有主张,只谈解释?因为越来越多对现象的解释角度,才能帮助你成长。作为一个局外人,评论其他人,尤其是评论做具体事的实践者,讲人家的是非对错太容易了,也太廉价了,只是把自己主观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观念、原则,拿出来挥舞一番而已。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没啥好处,你其实是在对别人的实践指手画脚。 而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上,我们就要保持一个包容的、多元的视角,让更多的观念和解释角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来滋养自己的实践。 这个时候,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