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学钢琴,如何理解钢琴中的打基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学钢琴,:如何理解钢琴中的打基础

都说孩子学乐器前后判若两人?测试一下就知道了,。中国琴童的数量庞大,但师资力量却没能完全跟上需求。许多老师更愿意选择主课教学,不愿意对孩子课下的练习进行督导,造成了“上课全学会,

下课练不对”的尴尬境地。而音乐蜂巢课后AI智能练琴系统24小时开放,真人1v1陪练指导随时呼叫,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让学习更高效。 盖房子要打基础,楼层越高,

基础需要打得越深, 越坚固,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学弹钢琴也一样。—-周广仁(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若想学好钢琴,

就必须打一个好基础。我们所说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它包含哪些内容?首先要搞清楚,

我们教钢琴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教学生动手指吗? 不,钢琴只是一种工具,学弹钢琴的目的是, 通过掌握弹钢琴的技能学习音乐,

懂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从中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服务于他人。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的钢琴教学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我们所要打的基础也要宽得多。它不仅仅是教学生弹奏技能,

而应该包括乐理知识和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甚至包括学习习惯,练琴方法等等。总而言之,一切科学的好习惯都应在打基础阶段养成。遗憾的是,

在我们所接触的学生中有许多人, 程度已经弹得很深了,却还不会正确地读谱,音乐术语也不懂,他们随心所欲,不尊重作曲家的意图,

根本就谈不上表现音乐了。他们没有自学能力,一切都要靠老师教,不会举一反三。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没有打好基础。 这种学习法绝对不会有出息。

我认为,钢琴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打基础: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因为有了兴趣才有自觉地学琴的动力。虽然对初学者不能要求太高,兴趣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教师应耐心地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或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

或去听音乐会,听录音,参加演出和比赛等等。教材要多样化, 好听,

那怕是技术练习,也要练起来有趣味。课堂气氛要活跃,对幼儿更是游戏般地学习,教师的态度要和蔼,

切不要凶甚至粗暴。 总之,让学生喜欢音乐,愿意去下功夫,

而不是怕学习或反感。要承认学生的智商是有差别的,要鼓励为主,积极引导, 不要着急。二、 教会学生正确读谱对初学者, 读谱首先包括两方面的课题:(1)识别音符的高低(2)识别音符的时值。

这两个课题可以分开来训练,一直到比较熟练为止。 比如先认音符, 高低音谱表一起学, 每堂课都要检查,要求家长在家里反复练习。节奏也分开来训练,

数拍子打节奏或打拍子说节奏。 音符和节奏,这两方面都形成独立的条件反射后,再合在一起读谱。

识谱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 谁识得快, 谁就能学得多学得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但这才只是解决认谱问题的开始,真正学会正确读谱还包括许多其他知识。比如在一首乐曲中, 粗心的学生音符虽弹对了,但对音符的时值奏得很不准确,

常会把四分音符弹成八分音符的时值和空半拍。明明有休止符的地方却把手保留在琴键上。更不要提,对有临时升降记号的音弹了一个,忘了出现在同一小节里的第二个音也应该升或降。这种属于文法上的错误,

是缺乏调性感的表现,在演奏巴赫作品时特别容易错。还有对奏法和连线的不重视,实际上是没有看懂音乐的意思。

这些都属于正确读谱的范围。因此,学生第一步必须学会认真读谱,按照作曲家的意图弹奏。

不能只弹音符,不懂音乐。三、 树立美好的声音概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从一开始就要培养敏锐的听觉,

让钢琴发出好听的声音。由于钢琴的构造特点,钢琴本应属于打击乐器类,因为是用锤子打在钢丝上发音的。 但是我们要弹出美的声音来,响而不炸,

轻而不虚。为此必须掌握较科学的弹奏方法。弹琴应该自然放松,不能敲打,

不能用僵硬的手臂和手指砸钢琴,使钢琴发出乾硬的声音。科学的弹奏方法是钢琴演奏发展史中二百年来演变的结果。钢琴弹奏方法三百年来(包括古钢琴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音乐风格的变迁和钢琴技巧的发展,弹奏方法也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从而逐渐找到了更加科学的方法。也就是利用自然放松的手臂重量与积极灵活的手指相结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弹琴声音比较好听。四、进行系统的技术训练技术是弹琴的重要基础,没有技术就无法表现音乐,

因此进行系统的技术训练是摆在每一个钢琴老师面前的头等重要任务。在初级阶段,手指的基本练习是不可缺少的。手指的五指练习,用各种变奏,

转所有的调,无论对熟悉键盘还是对训练手指独立性和均匀性都很有好处。音阶和琶音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因为各个时代的作品都离不开音阶和琶音。教音阶琶音要有方法,

要教规律,让学生容易记, 要作各种变换练习,使学生愿意练。

每一堂课都要检查基本练习, 学生必须天天练,养成习惯, 这样才能练出功夫来。

不能平时不练,要考试了才突击。许多孩子不爱练音阶琶音,这是由于他们缺乏认识和老师坚持不够造成的。

五、养成严格的指法习惯现在许多学生都很不讲究指法的选用,也许他们认为指法问题不重要。其实他们错了。好的指法习惯自然、方便,有利于发展技术,

有利于表现音乐。对初学者来讲,最自然的指法是五个手指顺着弹五个接近的音。如果隔一个键子也就隔一个手指弹,

让手型保持良好状态。五个音以上的音流,如音阶,就要考虑在哪一个位置上用大拇指,

也要看键盘上的位置, 那里更方便。一般讲, 保持自然手型就比较放松。到了深程度的时候,指法就更讲究了。

如肖邦。 他选指法完全根据音乐的需要, 还考虑到利用每个手指的自然特性。当然,大手和小手有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指法,但是指法应该合理。 现在很多学生随意用指法,

甚至用一些很别扭的指法,这种习惯很不好。演奏古典作品更加需要注意指法的选择。因为弹古典作品主要靠手指功夫,不能过多依靠踏板的帮助。

我们看一些老钢琴家编著的版本,就会发现许多极秒的指法。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什么”他选这个指法,这都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弹重复音时换手指,声音更有弹性。颤音的结尾不用1、2、1,

而用1、3、2, 声音不发死。为了弹八度的连奏, 4、5指来回倒。

弹有力的半音阶, 多用1、3指,弹轻快的半音阶用1、2、3、4指。 肖邦的夜曲中柔和的音型常用4、5指等等。总之,选择好的指法是为了技术上的方便,

也为音乐表现更完美。我建议,学生应该先照谱子上的指法练。如果想换另一种合理的、符合自己手条件的指法,

要说得出道理来,并把他自己的指法写在谱子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重视指法的运用。许多钢琴家,在开始练一首新曲的时候, 就把指法固定下来。

固定指法对演奏的准确性起作用。指法不固定,是最坏的习惯。六、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要认识乐谱上所有的符号,

懂得它的意思,并能够读外文。例如音乐术语主要是意大利文,但和汉语拼音很像, 并不难读。

学生不仅要懂它的意思, 还应该会念,会听,因为这是音乐的国际语言,全世界通用。要熟悉各种演奏奏法的区别,例如,

legato, taccato, non legato, portamento,articolato 及其符号。要教学生音乐的文法。

音乐和语言一样也有文法。如,分句, 分段,

说话语气,强弱拍的有轻响区别,有对比, 有发展,有高潮, 有结构。

弹琴也一样,不能把所有的音都弹得一样响,连气都不喘。学琴的最终目的是表现音乐。

教师必须教学生懂音乐,明白他在弹什么,他想表现什么,最后要把字里行间的音乐感觉和情绪表现出来。七、培养科学的、有效的练琴方法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其他六天都是自己练琴。

现在的学生都很忙,他们不可能有很多练琴时间,因此教会学生高效率地练琴非常重要。 要指导学生安排好练琴时间。 练琴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注意力集中和练习目标明确。

练琴要有方法。例如,难点重点突破, 分手练, 再双手练,

分分合合。先慢后快, 不要急于求成。上来就弹快, 东错西错,欲快而不达。

相反地,从一开始就仔细地练, 不允许自己弹错。这种方法看来慢,实际上是快,因为不需要返工。

许多家长以为练琴时间越长越好,他们不懂得, 错误的练习, 越长越有害。学习要讲科学,要知道一个孩子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很短的,

当他脑子不管用的时候是无效劳动, 是浪费时间。

怎样培养弹钢琴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是学琴的关键,说起它的重要性,有的人把它比做轮船运行的推动剂,也有人说它是音乐“唯一的生命线”。因为,

判断一个人的演奏是否具有生命力,电子节拍机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看他对千变万化的自由节奏的掌控能力,而要掌握变化节奏的前提就是先掌握固定节奏。1、使用节拍机借用节拍机固定的节奏点来训练和固定内心的节拍感,慢慢地养成强化数拍子的好习惯,

这样很快就可以稳定内心的节拍感。2、边数拍子边进行不同节奏的练习千万不要在心里默数,如果节拍还不够稳固的话,经常一边数一边越来越快还不自知,甚至嘴巴早就被手上弹奏的曲子给带跑了还糊里糊涂地以为自己是对的。

不要用脚打节拍,因为将来脚是要用来踩踏板的。所以,最困难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边打着节拍机一边大声数着节拍,让我们用耳朵去听自己数出来的节拍,

让弹奏的手跟耳朵听到的节拍和嘴巴数出来的拍子吻合。3、弹奏的时候内心要去感觉各种不同节奏的区别结合每一酋曲子的节拍,把音乐旋律的律动感与本节奏的基本特点结合起来并弹奏出来。比如音拍比较方正,拍感是“强、弱、次强、弱”,

如同雄壮的进行曲给人勇往直前的奔腾感。导拍是个旋转的圆形,拍感是“强、弱、弱”,如圆舞曲华丽的舞步,优美典雅热情奔放……4、抓住音乐内在的节奏律动要学会根据音乐的需要伸缩节拍,

构成不同的节奏长短组合。例如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主题和伴奏就像两根完全相同的平行线一样,假如弹奏时左右手分别 压缩拉伸节拍,音乐听起来就会具有诗意和特别的趣味。虽然从微观上看,这样做局部改变了速度,

但从宏观上来看,它们仍属于整体速度统一不变的方式。5、学会倾听弹奏(特别是对一个大作品作整体的弹奏)时,一定要竖起耳朵听自己弹奏的音乐,留意自己对速度的处理会不会有太突兀或太拖沓的地方。其次,一定要根据作品 的年代和风格来决定如何处理速度;

速度的弹性和局部的伸缩处理,在节奏尺度上也一定要遵循速度的总体布局并符合作品最终的整体形象,比如演奏古典作品时在 节拍上要有节制,不能像弹浪漫派作品那样自由。

6、保持独立,双手齐步走任何的节奏训练,都应强调保持双手的独立性,加强弱指的技术控制力,千万不要赶或拖拍子,任何手指均不能出现滚、溜等不均匀的现象,尤其是当两手弹不同节拍的时候(三连音对两个八分音符之类的节拍转换),

不论节奏如何变化都一定要做到双手齐步走,切记!建议每天都打开节拍机练琴,先从一个自己能掌控的慢速度开始。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开始提速度,一步步地去适应在不同节拍速度下弹奏相同的作品,

这可以帮你较快地建立内心的节拍架构。经过这些针对性的节拍训练之后,再在音乐处理时做速度的拉升也就能自如了。

钢琴,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怎么办?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在学琴的过程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有兴趣到厌烦。刚开始学的时候孩子兴趣很浓厚,可没多久孩子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最后钢琴就成了家里面的摆设品一样放着不动了。

这时,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这也是到了考验家长和孩子耐心和毅力的时刻。钢琴上每每遇到要跨跃的难度,

孩子要反复的练习才行,但这样反反复复容易使孩子造成一种挫折和枯燥的心理,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厌烦练琴情绪。但只要我们悉心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坎,他的学琴之路就能坚持的走下去,

同时收获学琴带来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那么怎样培养和维持孩子对弹钢琴的兴趣呢?一、要让孩子快乐地学钢琴,让孩子走进并懂得音乐,而不是害怕音乐,觉得音乐很高深。

音乐本身是抽象的,就是一个个黑色的符号,但很多音乐是有标题的,可以通过对节奏变化的感知,引导孩子去走进音乐,引导他想像这段音乐像什么。二、亲子共做键盘游戏,

先让孩子背对钢琴,你弹某个音,让孩子猜猜是7个音符中的哪一个。猜对猜错都无妨,重要的是锻炼孩子仔细听音辨音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弹得时候可以让孩子数每一个音的时值,说出弹的是多少拍。然后与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弹家长猜,

让孩子做我们的老师,接受孩子的指点和挑战。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孩子会很快爱上这台可以“游戏”的钢琴。三、让孩子弹奏他们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乐曲,鼓励孩子弹奏他们在幼儿园学过的乐曲、儿歌。只要曲子是他们喜欢和熟悉的,

哪怕弹得不是太连贯,哪怕只是有点“像”。他们的小脸上也会写满快乐和灿烂,学琴的热情也会因此而高涨、兴趣倍增。孩子们学钢琴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老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要设法的去解决,使他们对学琴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音乐伙伴。

学会钢琴“重量弹奏”法,才能让你少走弯路! 在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中,“触键法的演变”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一阶段以车尔尼为代表,其特征是锤式击键;

第二阶段以斯图加特学院为代表,其特征是压力触键;第三阶段即一个新的阶段,以重力为其特征。“以重力为特征的触键法摒弃了滥用‘手指技巧’的老学派,认为光靠纯粹的肌肉力量,

尤其是光靠负责手指运动的那些相当弱小的前臂肌肉力量是难以驾驭现代钢琴的。”(乔治·桑多尔)到了19世纪末,除了一些追求特殊音响效果的作品外,这种重量弹奏渗透到每一部作品,

它使演奏更富有弹性,歌唱性。为钢琴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一、正确理解“重量弹奏”法钢琴演奏中的重量,即人身的自然重量,在弹奏时,

它的关键在于人脑对肩膀,大小臂,手指等各部位之间的重量控制。故称之为重量弹奏,它要求人体各关节之间保持一种相互联系,互为依靠的协调关系。

然而,在力度强烈变化对比时,如何使上述要求得以持续的保证,则是一件极困难的事。必须由大脑通过指尖与键盘的触觉,听觉对音响的传递以及肩、大小臂对重量的感觉来协调各部分的关系,

相互提出要求并调整。如果肩以下的任何关节在人脑的支配过程中处于过分主动或被动的地位,破坏了各关节之间这种协调平衡的关系,在弹奏中将出现“酸”、“硬”、“僵”等感觉,

同时,弹奏出来的音响也失去了弹性。二、正确掌握重量弹奏法的关键在于放松首先使全身各部位与关节处于松弛状态,断奏练习是学习重量弹奏的方法之始,

也是初学者的必修学习。在进行断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强调的就是手臂的放松,高抬手臂让其落下接触键盘。如果这时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重量弹奏的教学,

将使其在漫长的习琴过程中少走弯路。首先要明确自然的重量建立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全身性的积极放松,并非人体在极度困乏下的麻木状态;在保持正确演奏姿势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断奏练习。让手指自然地落向键盘而非砸向键盘,

若肩膀、大臂、小臂、手指中的任何一部分未能放松,都将使发出的声音生硬、苍白,而如果对某一部分人为地施加了力量,弹奏的音响将出现僵硬、刺耳的效果。最后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利用手臂的自然重量进行弹奏的感觉并感受到其音响之后,

教师与学生都将面临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对这种重量弹奏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各关节之间始终保持一种相互联系,互为依靠的协调关系,

从而适应各种力度的需要。除了反复示范之外,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通过音色及时合理地协调这种关系。一个运用正确重量弹奏出来的音符,

它的音色应该是丰富而富有弹性,明亮而富有张力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