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是怎么算的啊 哪几个月是30天的 哪几个月是29天的

谁帮忙介绍下农历啊

第1个回答  2013-07-14
可以去看皇历吗?
第2个回答  2013-07-14
-

8月8日
农历闰月
今月碰到闰七月
于是有两个七夕两个中元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为啥今年阳历闰年,阴历闰月

翻开今年的日历,大家都会发现:阳历2月份比往年的28天多了1天,变成了29天,这在历法上叫阳历闰年;阴历有两个二月,后一个二月称为闰二月,全年共13个月,这在历法上又叫做阴历闰月。为什么阳历有闰年,阴历有闰月呢?

原来,我国现在使用的历法是既有阳历又有阴历的混合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根据大文学家的精确计算,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便于计算,一年定为365天。365天又分为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为28天。这样,每年多下的5小时48分46秒隔4年就会多1天,历法学家又把多出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内,这样2月就变成了29天,我们称2月28天的为平年,29天的为闰年。计算方法是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所以今年是阳历闰年。

阴历又叫农历,它是根据月亮圆缺1次的周期来计算的。这个周期为29天12小时44分。阴历l年也分12个月,为便于计算,阴历每月的天数只好定为29天或30天了,即全年的天数为354天。这样的计算方法虽然使每年月亮周转位置与历书相符,但与阳历的差异就会多达11天,年岁愈多差距也愈大,为了使天数与阳历接近,所以每隔2~3年就要增设一个闰月。如果不增设闰月的话,随着年岁的增加,便会出现寒暑倒置。

历法学家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用闰月的方法来解决。但闰月的设置也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与24个节气有关。历法学家把24个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类,分别和12个月安排在一起,每月月初的为“节气”,月中的为“中气”。由于阳历每年比阴历多11天,即阴历每年要推迟11天,3年就会推迟1个月,就会碰上,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出现,所以历法学家规定以不含中气的月为前一月的闰月。今年如果不设闰月的话,三月就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了,根据这个法则,因此今年闰二月的道理就在此。根据计算,在19年中,一般会有7个闰月出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