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⑤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 )年号,公元1068—1077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绡縠(xi oh );绡,薄纱.縠,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隔虹对立,相去数丈( ) 2.久之,稍稍正东( )
3.扣涧观之( )( ) 4.都无所睹( )
5.逾山而去( ) 6.则为日所铄( )
二,翻译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虹》涉及的是___方面的知识,选自____的《梦溪笔谈》.
五,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______,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
世上传说虹能够进入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它极北的黑水地区永安山下竖起帐篷宿营.那一天雨过天晴,看见虹下伸到帐篷前面的小涧里.我和同事走近山涧观察它,虹的两端都垂在涧里.派人越过山涧,和我们隔虹面对站立,距离几丈远,中间好像隔着彩色的绫罗.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隔了好久,虹渐渐向东移动,最后越过山头消失了.第二天赶了一段路程,又见到虹出现.孙彦先说过:虹是雨里太阳的影子,阳光照在雨上,就出现了虹.
一,1.距 2.语气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3.靠近 代虹 4.看见 5.越过 6.同"烁",闪烁
二,1.世上传说虹能够进人山涧吸水,的确是这样. 2.站在涧东向西望,就被日光闪眼,什么也看不见了.
三,是时,久之,次日
四,天文 沈括
五,形成原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虹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①。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⑦。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卓帐:竖立帐篷。②绡縠(xiāo hú):一种丝织品。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使 人 过 涧
(2)盖 夕 虹 也
答案:(1)使人/过涧 (2)盖/夕虹也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予使契丹:_______________ (2)相去数丈:_______________
(3)立涧之东西望:___________ (4)逾山而去: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出使 (2)距离 (3)向西 (4)越过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虹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11.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是时 久之 次日
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两个重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虹的变化和形成原理。
【参考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那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这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伺如隔着一层薄纱。从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这是傍晚的虹。而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却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
孙彦先说:“虹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好的,求点赞。
小题1:A小题2:梁鸿在上林苑中放牧猪群,曾经不慎遗留火种而致大火,殃及他人房屋。
22.小题3:方法:以豕偿之(1分),以身居作(1分);勇于担责、做事勤勉、信守诺言(写出勇于担责即可)(1分)。 小题1:试题分析:A:做事/写;B都是全、都;C都是答应;D都是归还,所以选A。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古代句式的调整,这里应调整语序“牧豕于上林苑中”为“于上林苑中牧豕”,同时应注意“误”“延”重点词语的理解。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3:试题分析:理解原文内容,了解梁鸿赔偿“烧者”的方式除了“以豕偿之”外,还“以身居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于担责、做事勤勉、信守诺言的人。点评: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1、动物尚有伉俪之间生死不舍的情怀,世人却未必,有时甚至大难临头各自飞。
2、别离是相爱之人最惨痛的遭遇。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锺情若此!悲莫悲于生别离,物亦然耶?天津有位猎人,猎得一只雌雁,那只雄雁随着飞到他家,哀鸣飞旋到傍晚才离去.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相爱的人活活离散,禽兽也是这样吗?。
译文资料供参考: 游仲鸿(1138-1215),字子正,谥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第,官犍为主簿,被总赋李昌图看中,荐给赵汝愚作制置司干办工事。赵汝愚也器重他,称他是"直谅多闻"之士。
赵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鸿也被交章推荐入朝,官监登闻鼓院。赵汝愚受打击出朝后,游回川作过利州路转运判、提点刑狱。
可见,游仲鸿在京的官不到部长级,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级的部门之官?quot;大拜"和"参知政事"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游似(亦写侣)(?-1252),字景仁,号克斋,谥清献,赠少师。
他勤奋好学,师事刘光祖。1221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中进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同年八月拜参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运超过乃父,从拜端明殿学士到拜右相封国公死,都一直在"宰执"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县新市镇,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绩。游仲鸿的官阶虽不及儿子的高,但他的胆识和办事气魄则远在儿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办工事时,宜宾一带的董蛮部内侵到犍为,并俘获了一些宋人。宋准备派兵进击,游仲鸿自请单独前去处理。
他去问明衅端后,叫董部放还俘虏,宋即照付马价,一场干戈就这样化为玉帛。游仲鸿受降而归,从此名声大起,被成都帅杨辅调为幕僚。
他向杨辅提出,用将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种。这样既安置了将要退役的士兵,减少人民的赋税,又利用了荒废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鸟"。
绍熙四年入朝,正是韩 胃排斥理学、打击赵汝愚的时候。首相留正、理学家朱熹、谏官黄度都离开了朝廷。
游仲鸿愤然上疏道:"陛下宅忧之时,御批数出不由中书;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礼;谏官黄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复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
愿极还熹,勿使小人得志,以养成祸乱"他敢于这样逆鳞犯颜,予头直指宁宗和韩 胃,确非常人所能为。 自"庆元党禁"起,他被列入党人受到打击,回川在宣抚司任职,又常忤宣抚副使吴曦。
吴曦叛时他已回到南充,宣抚司的幕官薛绂也来到南充,宣抚使程松也来南充,总赋刘崇之也到南充来。游仲鸿指着案上书有"开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册子向薛绂说:我已向家里人说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鸿又向薛绂说:我已写信劝杨辅讨贼,杨辅不用我议。如程松肯用我议,我用积俸二万缗犒兵,护送他到成都。
结果,程松不顾而去。游仲鸿又遣子游似,将讨贼之义说刘崇之,崇之也不听。
这说明游仲鸿有过人的胆识,才有上述的主张与活动。如当时的游仲鸿有路以上地方大员的权位,那讨吴曦的大功,就不属于安丙和杨巨源了。
游似从中进士起,一直官运亨通,做到右相封国公,没有受过挫折。其间,除了跟理宗讲心学、论王道、劝其亲儒从谏、敬畏检身、节用致爱、选贤共理外,则没有什么特异的政绩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间,正是南宋中兴,理宗求治,确立理学地位时间。一些贤才及受党禁打击和影响人员多被引用到朝里来了,如范钟、真德秀、魏了翁、赵葵、余[王介]等,均是这个时期入朝和受职的。
所以游似被人称为朝中正士,被杨升庵评为南宋"蜀中四贤相"之一。 游氏父子开南充性理之端。
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体学系。游仲鸿入朝,一面佐赵汝愚定策,一则"常从朱子讲学"。
游仲鸿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学的思想观点,朱熹还称游仲鸿是蜀中奇士。当朱熹被斥出朝时,他上书反对,要求"极还"朱熹。
后来,把游仲鸿列入"伪学",受到打击。死后,刘光祖表其墓道日:"呜呼!庆元党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学术观点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师刘光祖的影响,还受到理学功臣魏了翁的影响。魏在潼川(今三台)做官时,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学。
游似说:"嘉定十四载(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斋,同诸友读易,偏考旧说,切磋究之。
"这年游似中进士,开始在朝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们关系更好,用游似的话说:"常过余语"。
他对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为外,在内而情意不亲不为内"的讲解是"击节称叹"(拍掌叫好)。可见,游似在理学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响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论理讲治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心为主的理学。游似在权兼礼部侍朗时上疏说:"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当游似官史部尚书入侍经幄、皇帝问治时,游似说:"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转坤,……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游似的论述是紧紧抓着心、念不放,把它当成万能的东西,这既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观唯心的理学思想。
我们知道,魏了翁的理学思想来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学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这条线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庆版《南充县志·外纪》说:"南充游忠公,常从朱文公(熹)讲学,深明性理,迄今县中颇得其传,盖自游氏父子云。"《杂识志》又说:"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