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明吃河豚的囧事:怕中毒,众人预先喝一大杯粪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清明上冢到津门,

野苣堆盘酒满樽。

值得东坡甘一死,

大家拚命吃河豚。

这是清人崔旭,描绘天津风物的组诗《津门百咏》中的一首。

讲的是每当清明前后,河豚上市之际,天津人拚命吃河豚的场景。

 “拼死吃河豚”这句民谚,最早出自宋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

里面讲苏轼谪居常州时,有人盛情邀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来家品尝河豚。

待苏轼吃河豚时,这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正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

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长叹一声道:“也值得一死!”

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河豚毒素是世界上最强的神经毒素之一,比氰化钠还要毒1250倍。

而且中毒后发作快,难以治疗,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针对河豚毒素的特效药。

中了河豚毒,你不会感到疼,只是会感到麻木。

嘴麻,手脚麻,睁不开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无力完成,最后在彻底的无力感中结束生命。

但即便如此,河豚的美味还是挡不住前仆后继的食客,

只能感慨造物神奇,竟把至毒极鲜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又欲罢不能,

想要一膏馋吻,只有拼死一试。

那么,如果真中毒了,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人该怎么办呢?

除了古籍中记载的一堆所谓龙脑水、橄榄汤、芦根汁等等虚头巴脑的方子,

在我看来,行之有效的,还是隋朝名医孙思邈说的一句: “粪清尤妙。”

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谁喝了那玩意儿都要吐,这一吐,就等于洗胃了。

现代医学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时,第一件事也是催吐。

对于这种奇毒,与其试图“解”它,不如把它吐出来更实际。

据说,此方一出,古人吃河豚的地点就改在了茅厕旁。

当然要说最灵的一道方子, 还得数《本草纲目》里的这句:

 “ 河豚有大毒…… 厚生者宜远之。” 翻译成白话就是:珍爱生命,远离河豚。

而在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出河豚囧事:

这个事发生在常州。看来常州人吃河豚是大大有名。

常州有个御史蒋用庵,某日跟四个朋友慕名去徐兆潢家吃饭。

这个徐兆潢,厨艺在徐州都是出了名的,尤其擅长烹饪河豚。

酒宴上自然少不了徐大厨的拿手绝活:红烧河豚。

蒋御史他们的心情真是冰火两重天,一边贪恋河豚美味,吃得停不下筷子,

一边又有点胆战心惊,有点类似现代人去玩鬼屋或者蹦极,怎是一个刺激了得。

忽然,桌上一位张姓朋友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口吐白沫,不能出声。

徐大厨跟蒋御史他们立时炸了毛,真是“君无渡河,君竟渡河,渡河而死,为之奈何?”

不想今日果然中了河豚之毒,要死在自己这张馋嘴上。

这就体现出古人吃河豚常近茅厕的好处了,众人立即去茅厕取了粪清给张姓朋友灌下。

谁知张姓朋友仍然毫无反应,看来是不行了,没想到毒发如此之快!

众人这时的恐惧已到顶峰,不知谁提出的建议:

接下来马上轮到我们了,不如我们先喝下粪清,以防来不及呀!

众人纷纷应是,于是一起干了一杯粪清。

没一会,张姓朋友竟然醒了过来,众人无不大喜,跟他道:

你小子今天真是命大,幸好给你灌了粪清,不然就玩完了。

张姓朋友满脸惭愧道:

小弟我一直以来就有羊癫疯的毛病,刚才就正好发作了,并非是中了河豚之毒。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想到刚才每人都喝的一杯粪清……

都觉胃部一阵汹涌,狂呕不止……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人将其附会在明代大奸臣严嵩身上,讲的是严嵩大宴宾客,有人故意装犯羊癫疯,害的一众人都喝粪清的故事,无非是极尽描绘奸臣及其党羽的丑态罢了。

其实,主流的中式红烧河豚,看上去就像鸡肉或烤鸭,不像鱼肉,很大块,表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皮 。夹一块放在嘴里,口感像鳜鱼脸蛋肉,很瓷实。鱼皮里面还埋着小刺鳞,咬起来咯吱作响,像掺了沙子。

很大概率是体会不到传说中的“不食河豚,不知鱼味””的境界的,更当不起苏轼品河豚后“值那一死”的评语。河豚的美味,有一半要归功于它的危险。

在平地上翻个跟头,不会有任何感觉。但在摩天大楼楼顶的围墙上翻跟头,你就会血脉愤张、浑身酥软。古人吃河豚,那是“极限运动”。精神高度紧张,味觉异常敏感,自然会感到鲜美异常。今人吃河豚,还没吃就知道很安全,不管多用心品味,也是刻意的,毫无用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