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相关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跟风景有关的成语

风和日丽,风月无边
,山清水秀
,雪中送炭
,湖光山色
,引人入胜
,蔚为大观
,春和景明,
如花似锦
,水秀山明

2. 和黄庭坚有关成语

【初写黄源庭】:chū xiě huáng tíng,黄庭:指《黄庭经》,为道家经典。恰到好处的意思。
【黄门驸马】:huáng mén fù mǎ,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驸马:转指皇帝女婿。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靠婚姻的男人。

3. 形容白日梦的成语有哪些

1、一枕槐安

【拼音】:[ yī zhěn huái ān ]

【释义】:泛指梦境。也比喻一场空欢喜。

【出处】: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分明是一枕槐安。”

【翻译】:这就是一场美梦,让你空欢喜罢了。

2、想入非非

【解释】: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出自】:《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解释】:“如果存在不存在,如果完全不尽,像这一类,名称不是想不是不是想处。”

【示例】:当下~,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 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二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匪夷所思、非分之想、妙想天开、痴心妄想、胡思乱想、异想天开

【反义词】四平八稳、脚踏实地

3、非分之想

【解释】: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出自】:鲁迅《花边文学·运命》:“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常与“有”连用

【近义词】想入非非、痴心妄想、胡思乱想

【反义词】自知之明

4、匪夷所思

【解释】: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出自】:《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解释】:洪水冲向山丘,那情景平时难以想象。

【示例】:孙莱山入枢廷,是在意中,乌少云则~了。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近义词】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咄咄怪事。

5、 痴心妄想

【解释】: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出自】: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

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解释】:谁知那道理自己痴心妄想,

魂梦颠倒颠,分明是癞蛤膜想象着天鹅肉吃。”

【示例】: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时刻难过。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主语、宾语;含贬义,指胡思乱想不能实现的事

【近义词】一枕黄粱、非分之想、白日做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人说梦、胡思乱想、想入非非

【反义词】切中事理、实事求是

4. 与黄庭坚相关的成语

【初写黄庭】:复chū xiě制 huáng tíng,黄庭:指《黄庭经》,为道家经典。恰到好处的意思。
【黄门驸马】:huáng mén fù mǎ,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驸马:转指皇帝女婿。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靠婚姻的男人

5. 励志四字成语大全

悬梁刺股、自强不息、笨鸟先飞、鸿鹄之志、鲲鹏之志
一、悬梁刺股
白话释义: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朝代:西汉
作者:刘向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翻译:苏秦)读书想睡觉,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脚
二、自强不息
白话释义: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三、笨鸟先飞
白话释义: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因怕落后,所以比别人先行动(多用做自谦)。
朝代:元
作者:关汉卿
出处:《陈母教子》第一折:“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鸟先飞。”
翻译:你得到了官位。我和你有一个比喻:我像那灵禽在后面;你这样的笨鸟先飞了。
四、鸿鹄之志
白话释义:比喻远大的志向。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唉,燕子、麻雀这些小鸟哪里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
五、鲲鹏之志
白话释义: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逍遥游》,其实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当鱼的时候很大的鱼,当鸟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鸟,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6. 黄庭坚用典特点结合作品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原诗】
我 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注释】
⑴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⑶“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⑷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
⑸蕲: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⑸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赏析】
这首诗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当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他的朋友黄介(字几复)任四会(今属广东)知县。他们都居住在滨海地区。前句化用《左传》中楚子对齐桓公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着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味。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诗具有生、新、瘦、硬的艺术风格,善于运用典故。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经过转化、改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诗歌的涵义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因此,他的诗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特点。
【资料】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记忆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若干名词加以适当的配合,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欧阳修有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其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眼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是明显的例证。“春风”一词,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春风吹拂、桃李盛开;事,友人“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作为一个县的长官,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说明他清正廉洁,又说明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象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象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偏重形式技巧方面。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杰出之处主要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 *** ,艺术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诗的语言,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赞赏“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面。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端,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语言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黄庭坚主张“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杜甫首创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往往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特殊的韵味。这首《寄黄几复》亦然。“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洁干练,刚正不阿的性格。
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很深,为他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等。这首《寄黄几复》,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1]
张文潜尝谓余曰:“黄九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是奇语。”([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初二句为破题,第三第四句为颔联。大凡颔联皆宜意对。春风桃李但一杯,而想象无聊,窭空为甚,飘蓬寒雨十年灯之下,未见青云得路之便,其羁孤未遇之叹,具见矣。其句意亦就境中宣出。“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皆境也。昧者不知,直谓境句,谬矣。([宋]普闻《诗论》)
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尽言杯酒别又十年灯矣。同一机轴,此最高处。([宋]陈模《怀古录》卷上)
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然专学之,恐流入空滑,须慎之。([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三四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7. 忙里偷闲相关的成语

忙里偷闲
拼音: máng lǐ tōu xián 简拼: mltx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偏正式内;在谓语容、定语;用于善于调剂时间
解释: 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别的不关重要的事,或者消遣。
出处: 宋·黄庭坚《和答赵令同前韵》:“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
例子: 原来阿妹去看瀑布,可谓“~”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

8. 黄庭坚点铁成金的诗句

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专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属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后以点铁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9. 成语谜语:黄庭坚(打一成语)的相关文章推荐

心之官则思copy
【解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出处原文
《孟子-告子上》云: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心之官则思》为丛来所著,连载于晋江文学网

10. 下面这些成语、成语故事相关的人物 赤壁借光、南柯一梦、投笔从戎、赴汤蹈火《》江郎才尽《》鹤立鸡群《》

凿壁借光:
【成语解释】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典故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为藏书很多的文不识家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相关的人物:匡衡

南柯一梦:
【成语解释】唐·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记载南柯的事。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虚幻的梦境
【典故出处】宋·黄庭坚《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香从灵坚陇上发,味自白石源中生。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柯一梦成。”
【成语故事】传说唐朝东平郡“游侠之士”淳于棼在他家南面的古老大槐树下睡了一觉,在梦中他成了槐安国的南柯太守,国王把他美貌的小公主嫁给他,他为官20年,生活十分幸福。后来因檀罗国进攻南柯郡,他防守不力被国王逐出了槐安国
相关的人物:淳于棼

投笔从戎:
【成语解释】投:扔掉;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
【典故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成语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相关的人物:班超

赴汤蹈火:
【成语解释】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奋不顾身
【典故出处】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成语故事】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看到各地诸侯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建议汉景帝削减他们的势力,防止他们作乱,因此得罪了诸侯。晁错父亲劝晁错注意明哲保身,晁错说:“只有大家赴汤蹈火,才能保家卫国。”
相关的人物:晁错 汉景帝

江郎才尽:
【成语解释】江郎:南朝·梁时文人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文思衰竭。比喻才思衰退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典故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
【成语故事】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相关的人物:江淹

鹤立鸡群:
【成语解释】鹤:白鹤。比喻仪表或才能卓然出众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出众
【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嵇康的儿子嵇绍很有才学,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他无论在哪里都显得超群。有人对王戎说他在人群中就像一只仙鹤站在鸡群里那样突出。司马衷继位后,他担任侍中,为保护卫惠帝而战死,赢得人们的尊敬
相关的人物:嵇康 嵇绍 王戎 司马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