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大格局:不做楚国相国,为何魏国去应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庄子·秋水》里记载,楚王派使者去找庄子,然后告诉他,“愿以境内累矣!”。意思就是愿意把国家托付给您。庄子果断回绝了楚王的要求。不过,后来魏惠王也派人来邀请庄子辅助自己治理国家。这一次,庄子马上就启程去了魏国。同样是去当相国,庄子为何拒楚而迎魏呢?这件事情,还要从《庄子·徐无鬼》的一个故事开始说。

    庄子的故事,有时格局大得难以想象。就像七圣人迷路这件事一样匪夷所思。《庄子·徐无鬼》记载,轩辕黄帝带着方明、昌寓、张若、谐朋、昆阍、滑稽这六个圣人一起去拜见大隗,然后就迷路了。除了轩辕是圣人,剩下那六个圣人可都没有听说过呀?他们都是谁呢?其实,方明乃是圣人之目;昌寓是圣人之耳;张若是圣人之舌;谐朋是圣人之心;昆阍是圣人之鼻;滑稽是圣人之意。这基本就是《心经》中所说的“六识”。那么圣人寻找的大隗,也就是天之道。圣人迷路了,遇到一个放马的少年。少年又是谁呢?当然就是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元婴”。轩辕问少年,你知道大隗吗?少年说,知道。轩辕又问:你知道我们回家的路吗?少年说,当然知道。这位少年,好似是《西游记》中乌巢禅师眼中的孙悟空。“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轩辕一看,这少年可真神了。就继续问:那你知道怎么治理天下吗?少年说,这个就更简单了。跟我放马一样,揪出害群之马就行了。然后,少年说,我是因为最近有点头晕,才跑到这天地之间玩耍的。现在头晕好了,我也准备回天地之外去了(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的这个故事真是大道至简。小到一个人,大到国家世界,要想修炼好,都是先纠正自己的错误,也就是先揪出自己心中的害群之马,之后也就能看出身外的害群之马了。如果自己的心中贼都不知道在哪里?又如何能分辨出外边世界的贼呢?说完这个故事,咱们就跟随庄子一起到魏国去看看吧。

    魏国的国君是魏惠王。前面有文咱们曾经说过,魏国就是继承的轩辕黄帝的衣钵。战国早期,魏国实力是最强的。魏国开始走下坡路恰好是从庞涓死后开始的。这个时候,魏国的相国是惠施。惠施的能力,只足够治理一个安定的国家。可对于雄心勃勃的魏惠王来说,他对惠施并不满意。前面,他曾经接见过孟子,结果谈的效果不好,孟子走了。如今,魏惠王又请来庄子。他想让庄子帮助他,看看什么时候可以统一六国。那么庄子既然拒绝了楚国,为什么要接受魏惠王的邀请呢?难道他认为魏惠王是轩辕黄帝重生?当然不是。庄子就好比《徐无鬼》中的那个放马少年。前前后后的事情,他应该说早就已经通晓了。庄子此来,他居然是要救惠施。惠施有难吗?当然有了。只不过,灾难来了,许多人都不自知而已。因为此刻,鬼谷子的另外两个徒弟已经下山了。他们就是张仪与苏秦。张仪就在魏国呢。不过,魏惠王并没有搭理他。而苏秦的求职路也受到了挫折。本来,苏秦怀着满腔热情去秦国求职,结果秦王对他的说辞不感兴趣。后来,苏秦找了本《阴符》看,终于发现了天地间一个大道理。怎么才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呢?那就是,让所有国家的人都打起来。此刻,魏国已经在苏秦张仪二人的局中。可惜的是,魏惠王自己还自信心爆棚呢。人呢,许多时候就是这样。明明周围已经危险重重,可就是看不见。一个人看不见还不算什么,为什么魏国的人都看不见呢。这就是选择性失明。

    即使是轩辕皇帝,他都有迷失自己的时候。更何况一个魏惠王呢。客观讲,魏惠王本有机会重新恢复魏国霸业的。只不过,他有些盲目自信了。盲目自信之人,往往就会忽视周围真正有才能的人。比如商鞅。当初,老相国公叔痤临终时曾经向魏惠王举荐过商鞅。说此人有大才,希望魏惠王一定重用他。但公叔痤看出,魏惠王显然没拿他的话当回事。魏惠王不是一心招揽人才吗?为何对商鞅这个大才视而不见?况且这又是公叔痤推荐的人。魏惠王这人就是这样。他重视人才吗?重视。不过,他要人才主动来投他才行。然后他来考察,他满意了,这才是人才。至于商鞅,此刻不过是个小人物。魏惠王怎么会重视他呢?公叔痤也看出了魏惠王的意思。于是又说,我王如果不用商鞅的话,一定要杀了他。千万别让他跑到他国去。这番话,魏惠王依然没有当回事。一个人过于盲目自信,其实已经迷失了自己。王如此,则臣子们也如此。其实自从庞涓死后,魏国已经是江河日下。已占领秦国的土地被秦国收回去了。占领宋国的土地也被楚国抢走了。两个小弟赵国、韩国早就不拿魏国当回事。可是,魏惠王觉得,自己依然是大国之主。他要招揽人才,重振魏国。这不,大贤庄子已经在“投奔”魏国的路上了。不过,苏秦张仪也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一刻,注定是他们的时代。作为国君,谁不想统一天下呢?魏王如此,秦王也是如此。只是大家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这样打来打去的拉锯战,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苏秦是第一个看明白的人。他看出来了,真正有野心而又有实力的其实是秦国。可惜秦国不用他啊。那么,退而求其次,他准备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做其他六国的合纵长。当然,苏秦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还需要一个人帮忙。此人就是张仪。于是,苏秦派了一个亲信贾舍人去魏国给张仪下套。亲信先是请来了张仪。然后苏秦当着满堂宾客的面羞辱了张仪一番。当张仪走投无路的时候,贾舍人又来了。鼎力资助张仪去了秦国。很快,张仪得到秦王信任。不久,他就取代公孙衍成为了秦国相国。苏秦张仪的游戏简直就是一场无间道。一个玩连横,一个玩合纵。简单说,就是谁也别想消停。只要大家始终在打仗,他们就可以左右逢源,火中取栗。此刻的魏国,依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歌舞升平之中。庄子来了。本来他是来救惠子的。可是惠子呢?居然满城搜捕他。这又是为何呢?其实道理也简单,庞涓时代,大家都玩得很独。每个人都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子。惠子搜捕庄子,跟庞涓害孙膑的道理是一样的。结果庄子主动来到惠施的相府。告诉惠子,别费心了,我来了。庄子告诉惠施,要来夺你相位的不是我,而是张仪啊。惠子跟庞涓还真不一样。因为他没有庞涓那么大的才能。大才者,如果没有大德做支撑,终究会被自己的大才所害。好在惠子还没有那样的大才。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贪心和不切实际的野心。庄子把轩辕七圣人迷路的故事讲给他听。听得惠子也是迷迷怔怔。好在到最后他相信了庄子。庄子说,行了。我还要去见一下魏惠王。庄子跟魏惠王谈了时间不长就出来了。惠王送出来的时候还说,先生啊,你看你穿的鞋子带子都断了,怎么能这么狼狈呢?庄子一笑,说道:我这不是狼狈,是贫穷。庄子潇洒地走了。张仪神秘兮兮地来了。

    张仪当然是来施展他和苏秦的无间道计划的。张仪跟魏惠王一说,惠王高兴了,从今以后,你就是魏国的相国了。那么惠施呢?当然被免职了。免职后的惠施想起了庄子临别时的一句话。在魏国混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来宋国找我。惠施去了宋国,找到了庄子。二人没事就一起散步,讨论讨论鱼之乐。对于这件事,许多人最感兴趣的一点就是,鱼之乐的辩论,庄子和惠子到底谁赢了呢?有人觉得,从逻辑学的角度,应该是惠子赢了。所以说,惠子比庄子更加智高一筹。其实,黄庭坚有句诗说得好,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许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始终在他人的输赢上。殊不知,自己就是人家输赢的彩头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