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父母会有“讨厌”孩子心理?这不是病、而是情绪障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9

文/爸妈快来看

有个朋友前些天突然问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讨厌我家小孩,有时候真想离婚然后走得远远地眼不见为净,现在我老公经常说我不负责、不懂事,你说我是不是心理有疾病呀”!

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我自己也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是掏心又掏肺,尽管有的时候孩子淘气起来也想过“眼不见为净”,但真正和孩子分开后不出半个小时心里面就空空地没有安全感,很难想象一个内心“讨厌”孩子的妈妈是有着怎样的心理。

不过,了解到朋友的伤疤和处境后我似乎是明白了什么!

朋友成长于单亲家庭,由于母亲早逝的原因,在朋友的眼里就从来不知道母爱为何物,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她,为了得到更多的 情感 前置只能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听话,但有的时候你越想努力做好的事情、却偏偏不如意,小时候想要帮奶奶曾偷偷拎着衣服去老远的河沟洗衣服,结果衣服没洗净反过来把衣服给洗了几个大窟窿,在学校想要尽力表现好得到老师的夸奖,结果总是能被某些同学“抢走”功劳……

在想发火不敢、想尝试又不自信里,朋友慢慢开始消沉,她上课不认真听讲、放学又不按时完成作业,结果很快就被老师放弃了、朋友的座位还被调到了最后一排,随着课堂的浮浮沉沉、无精打采,很快的厌学心理就越来越强烈了,于是大概在高二的时候就休学在家,而朋友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无疑是给了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对于这个原本就没有多少 情感 的父亲,朋友沉默地听着但内心却下定了一个决心-离开。

某一天,朋友背上几件衣服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程,目的就是为了逃脱那些让自己快要窒息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城市里朋友虽得到了自由、但现实的不易也让她吃了很多苦头,所以在朋友结婚之后她对自己女儿的未来培养就比较急切,她不希望女儿走自己的后路,为了让女儿成长的更好、也顶着很多压力去做全职妈妈。

结果让朋友难过的是她如此付出、女儿却偏偏抱有“敌意”,平时还动不动伸手狠狠敲打妈妈泄气,尽管朋友的老公时常劝慰“孩子还小”,但在朋友看来“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意义,现在都动不动打我、以后不知道还会怎么样”,心理那股情绪消化不了、也过去那个门槛。

实际上,朋友对女儿的望女成凤急切心、几乎绝大多数妈妈也都有过,其中还包括承受孩子们那不懂事的“索取”,以及被孩子泄气地挨打,这些通常都被大伙称之为“孩子被宠坏了”,但很少有像朋友那样“讨厌、甚至想永远离开孩子”,可能此刻有很多人忍不住诟病、甚至认为朋友心理有病,但通过对朋友的经历了解,我个人认为这是自幼得不到安全感的情绪障碍。

这是因为:

1) 自幼丧母-缺失了最宝贵的那份母爱

2) 留守成长-没有安全感的情绪敏感

3) 缺爱 情感 -没有被爱、往往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情绪障碍跟自幼成长和 情感 所得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而 情感 障碍的人也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爱和理解,只要心中被幸福感包围、相信再难缠的情绪障碍也会有序化解,本着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 需求、我本人倒更相信 情感 带来的力量,所以如果家里面有亲人的情绪容易失控、敏感,不要急着去给这个人下定义,毕竟有谁愿意听自己“心理有病”呢??

那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讨厌”心理的情绪障碍时应该怎么做能有效缓解呢?

1、自我关怀

在天下父母心的家庭教育里,能够做到自我关怀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听到自家孩子比别家孩子差,也不愿意听到“不负责”之类的诟病,但关怀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看重、又如何要求或指望被别人看重呢?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过度关怀、减少了亲子互动的频率,因为父母对孩子那事无巨细的周到安排,让孩坐享其成的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和动手能力实践的机会。

那些倾尽全力去照顾孩子的父母,往往容易在亲子关系里忽略自己,让自己丢失了自信的同时也失去了被孩子模仿的榜样,有的时候即便是身为父母的“父母”也需要关心、更需要 情感 弥留的安全感,这就是 汽车 离开汽油跑不动、人们离开水源干渴而亡一样,所以一个有情绪障碍的人一定要自我关怀,只有自己光芒四射才能吸引别人、被关注。

2、放下内疚

有情绪障碍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容易产生内疚心,比如看到别人家孩子小小年纪就上了很多辅导班的时候,从经济状况来看父母就容易产生内疚心,内疚缺乏先天性条件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喜欢将过错往自己身上揽的父母,也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因为父母的内疚是纵容孩子犯错的最好“借口”。

最重要的是容易内疚的父母在情绪上往往反应激烈,生活中的 情感 容易衰竭、精疲力竭,很多时候心中的无力感就会产生“我不行了”、“我要放弃”或者“我想逃脱这里”,想要让情绪障碍得到疏解那么关照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放下内疚,告诉孩子“为了某某某我们要一起努力加油”,这种“我们一起”的 情感 对于孩子来说也可能是正中下怀,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和爸爸妈妈们一起 探索 、发现更多新事物。

3、设置标志

有情绪障碍的人一般最难控制的就是情绪,受自幼成长的环境这种情绪障碍是直接深入骨髓,自我关怀包括放下内疚都是情绪上的侧方位疏解,真正在紧要关头起到“刹车”影响的还是在于标志提醒,这就跟我们在马路上开车要遵循路标一样,假如我们行径“小心路滑”的标志路边时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降低车速,并且注意周边环境小心驾驶、以保安全通过。

标志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如果我们的情绪实在是难以把控最好是给自己设置一个标志,在手机的透明后壳、或手掌每天画一个笑脸,每当情绪焦躁不安的时候翻过来看看,相信情绪方面就会随之轻松很多,经历一个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都不简单,家务琐事复杂、生活同样也不容易,希望大家都保持良好的心情、还以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去面对,尤其是和情绪障碍的人相处更要多一些关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