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02
近读医书,略有所发,皮毛之论,胡言为之,切不可当真!
人身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皆上下周流。唯带脉起小腹之间,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便如腰间一束带。因为特异,医家便也众说纷纭,甚至有“世人可无带脉”之论者。
为何带脉特异?我以为是带脉乃是人人皆有,然其病机病理多与女性有关,如妇女白带、红带、痛经等都与带脉有莫大关系,所以大多数古医家就含混带过,说得不甚明了。众所周知,中国女性在以前几千年里,并不是被人那么重视,加之奇怪的礼教规定,妇女连小胳膊都不让别人看见,那些牛逼的皇宫内院的女人,甚至连看病都不让大夫搭脉,以至于可怜的御医用绳子给她们号脉。更遑论妇女们直言不讳地去看妇科了!女孩子痛经,也许都不敢跟自己的妈妈说,只有强撑着。所以,很多时候,这带脉便被人当做不那么重要了。
带脉之特异之处在于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这个解释起来较为麻烦,简而言之,诸君应该都看过武侠小说或电视剧,常会出现“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所谓任督二脉,任脉属阴,称“阴脉之海”,督脉属阳,称“阳脉之海”。也就是一个养人身阴气一个督人身阳气。简单地说,任脉在前面,督脉在背后。任脉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而督脉也是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但是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可以看出,此两脉起源的地方相同,都是起于胞宫,胞宫大体就是指人身脐下肾气所处之地,武侠小说中说的“丹田之气”,丹田指的就是它。其实胞宫包含甚多,医学上将女性子宫也称作胞宫。总之这个地方时管气的,任督二脉都从这里开始,一前一后,上行至头部,但是在头部就没有交汇。上面既然无法阴阳交汇,那么只能从下面来。打通任督二脉指的就是,从会阴穴打通,让人身之气(任督二脉之气是阴气和阳气)交融,会阴穴在肛门和生殖器官之间,阻挡着阴阳二气,打通它,就能龙虎交汇,阴阳融合,就牛起来啦,一般都是内力大增,瞬间天下无敌。
冲脉也差不多,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但它出来之后,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但是不管这三脉咋走,都要经过带脉,因为带脉是环腰一周的,要上去,只能经过带脉。这就是所谓的“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这三脉都与人身之气有关,众所周知,在中国,气,这个东西不得了,反正看不见摸不着,却很神秘重要,浩然正气也是气,孟老夫子就提倡养气。中医更是大提特提。应该说明的是,冲脉和人脉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督脉与男人生殖机能关系密切,遗精、阳痿什么的,都与督脉有关。人身奇经八脉都有莫大关联,互为表里,不能单独而论。
但是带脉与女性关系更为密切,咱们就单独拿出来说。
上面说过,带脉本来不管事,但是冲任督三脉都要经过它的地盘,所以它也就管事起来了,而且管得很多,不仅仅是冲任督三脉而已。
因为诸经上下往来,将热气留于带脉之间,但这热气并不是带脉自己的,而是前来“做客”的,属于以客犯主鸠占鹊巢,于是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着小便而下,绵绵不绝,这就是白带了。
《黄帝内经》,说的更是神奇。说人因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淫。也就是说白带着东西怪不得别人,都是你胡思乱想,气息郁结而致。总而言之,就是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出现痿病(譬如阳痿)。白淫,就夜间做春梦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遗精类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而且男子因溲(小便)而下,女子绵绵而下,这些都跟治湿热一样,与治痢同法。赤白痢就是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就是邪热传于小肠。一般以为赤为热、白为寒,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黄帝内经》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明∶《 资生经》记载一妇女患赤白带下,有人就给她灸气海,不见起色。次日,又给她灸带脉穴,这时候听见一只鬼趴在她耳边说: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日灸着我,我去矣,可准备酒食祭我。家里人照着鬼说的用酒肉祭祀鬼,结果病好了。 予初怪其事,因思晋景公膏肓二鬼之事,,乃虚劳已甚,鬼得乘虚居之。此妇亦或劳心虚损,故鬼居之。灸既着穴,不得不去。奇得时,葱丝自是凡有妇女患赤白带下,都按压带脉穴,手指到处,妇女穴道酸痛,让她们回家灸带脉穴,病全好了。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找到毛病了,那就是针灸带脉穴。
带脉穴,在两胁季肋之下一寸八分,若灸完此穴再灸百会穴效果更佳(百会穴在头顶,从左耳尖拉一条线到右耳尖,从前发际拉一条线到后发际,两线交点便是百会穴。人身比较重要的穴道,百会穴在其中,易理中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在中医中,百会穴、膻中穴、涌泉穴,就是人身穴道三才天人地,百会穴在头顶,膻中穴在胸腹,涌泉穴在足底)。
《黄帝内经》说∶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又说∶上者下之,下者上 之,是矣。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所谓赤白带,是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命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是因为酒醉饭饱无所事事勤劳房事,而所服食之物燥热所致。当然也有因为湿痰流注下焦的,肾肝阴淫湿胜;或者惊恐而木乘土位(人身五行,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脾土,木乘土位,就是肝火伤脾)、浊液下流;或因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因余经湿热(月经不调,没流干净,而留下的却含湿热之气),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导致子宫湿淫。治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兼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或温朴, 或收涩,诸例不同,随机应变,中医无定法。
《十四经发挥》一书中说带脉只有四穴,《针灸大成》一书说带脉凡六穴。其实共有十穴,其中两穴忽隐忽现,若有若无,最为难辨。
带脉,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总共八穴。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 至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时珍,他说的很有意思,但是往往会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论带脉,论着论着,就突然来了一句——“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吓人一跳啊。
秦越人(就是扁鹊)说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还有一大堆人也是这样说的,人若带脉出现病机,腹部有点涨,腰重、腰痛,感觉像是慢慢坐入水中一样。
女性痛经,也是带脉的事,里急后重,螈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指红带和白带),中医的办法是针灸,针六分,灸七壮。
而且,这病还论阴阳,张洁古就说带脉之病,太阴主之,宜灸章门二穴,三壮。《素问》说腰痛是因为,邪气在太阴之络作客,住着不出去,便令人腰痛,不可以养息(指季胁下之空软处)。
还是神医张仲景比较实在,直接给出了详细的治法,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如果还治不好,那就灸章门穴。王海藏说小儿疝,可灸章门三壮而愈,以其与带脉行于厥阴之分,而太阴主之。
但这位老爷子还开出了药方——女性经期之间出病而致使血流不止,久而成枯,应当涩之益之。月经不调,经期已至却无血,久而成竭,应当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芪、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子小便,利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 调易老没药散。
巢元方《病源》说∶肾有着病,腰痛且冷如冰,身自很重,腰上如带五千钱,不渴,小便利,因为运动或劳动出汗,而衣服里面又冷湿,日子久了就变为水了。
《千金》的方子是用肾煮汤,也就是咱们说的吃腰子。《三因》用渗湿汤,东垣用独活汤主之。
所以,大家好好养肾吧!肾好了,带脉便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