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意识(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李慧香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意识:敬畏意识、规则意识与发展意识,上篇就“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了分享,此篇从“怎么办”的角度进行阐释。

        三、怎样才能具备这三个意识?

(一)具有敬畏之心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我们从事教师工作,在道德上自然高于其他群体,更应该有敬畏之心。敬畏法则,敬畏职业,敬畏他人。

        前段时间几位高中部教师参与中招评卷,评卷速度非常快,评分标准也把握得很准,分给他们的题块很快完成,让他们帮助批改其他题块,欣然接受,并很快完成任务,两天时间从始至终埋头阅卷,少有闲话,勤奋与认真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他们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敬畏他人,他人除了指家人、领导、同事等,还有家长、学生。家长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尊重家长,家长也会反过来支持我们的工作,家校合作,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家长与学生对我们的信任与尊敬,比黄金都珍贵。

        教化不是驯化。尊重学生,不训斥与体罚学生,使学生从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到我们的个性。有了敬畏心,我们在做事情的态度上才能内心安定,心存正念。

  (二)树立规则意识

      1.心存正念,避免好高骛远

        正念就是一心一意将注意力投注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洗碗的时候,一心一意将碗洗干净,而不是边洗碗边想着泡茶喝或赶快追剧、刷朋友圈,这样会把洗碗当成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而应付差事,洗碗时好好洗碗,喝茶时好好喝茶,吃饭时好好吃饭;读书时心无旁骛,备课时全神贯注,上课时全心全意投入,辅导时心平气和。把当下的事情做好,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修炼。

        王阳明曾告诫他的学生,不必专门找时间修炼,每日断案,就是最好的修炼。

        做每一件事情时,心存正念,做好当下,与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2.立即行动,克服拖延症

        立即就是让自己快点做起来,就是简洁、快速、雷厉风行。

        如果“立即”成为一种习惯,会因此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立即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利人方式,立即会带来效率,我们生活中的休憩、愉悦、浪漫并不会因此而逊色。

        3.列清单,分清轻重缓急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我们的期待越来越高,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列出清单,一样一样去做,先做重要且当紧的事情,再做当紧又不太重要的事情。做完一件,画个对号,这样目标明确,效率提升。

        4.学会管理,科学调度课堂

        当好课堂调度师。

        教师与学生对话,谁先说谁后说,让几位学生说,说到什么程度的时候老师说,都需要提前谋划;每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都要提前安排好小组的角色,如谁来计时,谁来总结,谁来发言,谁来监督,各司其职,各展其能。

        当好信息管理者。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教师诱发出来的,学生的灵感是教师激发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是教师唤醒的。如果课堂过于热闹,那是小组交流的本然状态,需要老师及时提醒,张弛有度的课堂是有价值的课堂;如果课堂陷于沉闷,那是心灵干涸的状态,需要教师不断地注入信息流,使课堂逐渐出现生机,直到润泽为止,润泽的课堂是有养料的课堂。

        要有很好的课感,对课堂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把握得当。课始,善于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学生开始感到单调、疲倦,教师要及时制造巧合,不断渲染、点化,引领学生进山探宝,不断拓展心灵空间;结课,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使知识建构从零碎走向系统,从平面走向立体;铃响,按时下课,从不拖堂,学生回眸一望,满目青山。课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令人回味无穷。

    (三)树立发展意识

        练好四项基本功,进行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练好四项基本功——

      1.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

        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篇课文细细的咀嚼,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深深的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求教学中的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2.练好教学设计的基本功

        读好教材,读透教材,读出教材的味道,就能进行科学智慧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教学的福音。课堂上就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

      3.练好提炼规律的基本功

      统编教材所选内容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与形式都堪称学习写作的典范,从范文中提炼出一定的规律,并在课堂上运用,就有益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规律。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才能识广。在梳理中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在繁茂的语言丛林中穿行,饱览语言的美丽风景。

        4.练好科学指导复习应考的基本功。

        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本领,是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考试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其中有着精深的学问磨练。我们要善于从中考试卷中提炼考点,总结出在课堂上训练的具体策略,列出有效复习的计划安排,深入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真正尝到科学备考的甜头。

        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练好这四项基本功,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从合格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成为名师。

        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务特长与兴趣爱好,考虑到教学实际的需要而独立进行关于语文教学某个方面的定向研究,就是小课题研究。

        比如,对一个词的关注,对一句话的思考,对一种修辞的探究,就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活动。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种修辞,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一个入口。这样的活动设计不妨有趣些。

1.寻找比喻句,学习生动的表达。

        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学习比喻,但对比喻缺乏具体而实在的认知,简直是一种语言浪费。

        可以从熟悉的课文中找出比喻,比如朱自清的《春》中,新奇的比喻俯拾皆是,我们对课文中的比喻进行整理;再给学生提供作家笔下的比喻,赏读完让学生回忆、收集、整理令他们惊艳的比喻句,充分认识比喻的美感效果。

        鲁迅《故乡》中的比喻,“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臂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火,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杨二嫂和闰土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和作者所用的比喻有关。

        寻找比喻句,用趣味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关注修辞,更新学生对修辞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梳理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训练学生梳理的意识。

2.寻找对联,学习工整的表达。

        对联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丰富性和概括性。

        我从小喜欢收集对联,所以每年寒假都要给学生留搜集、整理对联的作业,开学进行对联大荟萃的展示,学生对这个作业乐此不疲。通过寻找对联、赏析对联、练习写对联,学习工整的表达。

        3.探寻名句,寻找经典的表达。

      名句,是思想的精华,是作者一生经验的浓缩,带领学生阅读时需要与名句主动相遇,在名句处反复留恋。

        非常喜欢汪曾祺的一句话: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也非常喜欢沈从文的一句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一些有趣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去了解一位作家,阅读他的作品,拓展知识视野。把教材中的作家整理一下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搜集这些作家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然后推荐给大家,一周认识一位作家。

        这是快速了解一位作家的方式,也是学生对一位作家产生兴趣的方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文老师的每日一言,数学老师的每日一题,化学老师的每天一个公式,物理老师的每天一个概念,英语老师的每天几个单词,历史老师的每天一个故事,政治老师的每天一个事例,体育老师的每天一个动作,一个口号。坚持下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会落地生根,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会迈得更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