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五):蚜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0

小麦丰收路上的挑战:聚焦关键害虫—蚜虫防治


在小麦生长的历程中,蚜虫这一隐形的破坏者不容忽视。它们,即我们所说的油虫、腻虫或蜜虫,以刺吸方式对小麦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威胁着每一颗麦粒的健康生长。蚜虫的侵袭会干扰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尤其是在抽穗期,它们的密集活动会形成秕粒,显著降低千粒重,从而导致产量减损。


更令人担忧的是,蚜虫不仅是单一的害虫,它们还扮演着病毒的传播者。尤其是小麦黄矮病,一旦被蚜虫携带传播,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对蚜虫的防治必须纳入种植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理解蚜虫的活动规律


在中国,多种蚜虫种类可能对小麦造成威胁,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尤为常见。麦二叉蚜的活跃期早于麦长管蚜,而后者通常在小麦拔节后进入高峰。蚜虫的爆发与气候条件紧密相连:麦长管蚜偏好中温,对湿度要求在40%~80%之间,而麦二叉蚜则能忍受高温,适宜湿度为35%~67%。种植策略和作物布局对蚜虫的季节性迁移和繁殖有着显著影响,早播小麦田和夏秋作物的类型对蚜虫越夏和繁殖产生直接影响。


绿色防控策略


农业防治手段应从源头抓起,如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避免单一作物种植,降低蚜虫的生存环境。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也很关键,使用种衣剂和新高脂膜可以预防地下病虫害,同时增强种子的生命力。冬麦种植者应适当延后播种,配合冬灌和春季管理,保持土壤和植株的健康生长。


自然天敌的力量

生物防治是另一种绿色选择。瓢虫、食蚜蝇、草蛉和蚜茧蜂等天敌是蚜虫的自然克星。通过引入和保护这些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数量。利用复合天敌系统,我们可以准确评估天敌的控蚜能力,确保其在防治中的有效运用。


化学防治的策略


针对麦二叉蚜,重点防治期在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而麦长管蚜则以扬花末期为最佳防治时机。在用药时,务必确保药水充分覆盖,尤其是在拔节后,每亩至少需要2~3桶水以确保药效。


在面临蚜虫和白粉病的双重威胁时,推荐使用11%的氧乐·唑酮乳油,它能同时有效防治麦蚜和白粉病,为丰收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蚜虫防治是小麦丰收路上的关键步骤,结合科学的管理策略和适当的防治措施,我们能更好地守护每一粒小麦的生长,确保丰收的果实。但请记住,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务必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