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6)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情绪

我们天生就具有表达基本情绪的能力。

情绪的三种成分:生理唤醒(如呼吸或心跳频率加快)、认知成分(意识到愤怒或恐惧)、行为成分(如通过哭泣来表达悲伤)

情绪表达具有适应功能,使婴儿在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能够以非言语的方式对照料者表达他们的需求。

不同文化下的婴儿都使用相似的面部表情来表达基本的情绪状态。

陌生人焦虑:当婴儿遇见一个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的小心与谨慎。这样的焦虑通常出现在6个月大的时候。

分离焦虑: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的紧张情绪。大约在8个月大时婴儿会体验分离焦虑。

社会 性微笑:回应其他个体的微笑。

婴儿对面部表情及声音的情绪意义有基本的理解。

婴儿很早就学习表达和理解情绪,他们可以解读其他人非言语的面部表情及声音。这不仅能帮助他们体验自身情绪,也在帮助他们使用他人情绪来理解模糊 社会 情境的意义。

社会 性参照:有意义的搜寻他人的 情感 信息,以解释不确定的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对于那些已经长大到能够利用 社会 性参照的婴儿,如果他们接受来自父母彼此冲突的非言语信息,就会变得十分不安。

自我觉知:关于自我的知识,大约在12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展。

自我觉知的一个标志是儿童意识到自己缺乏能力去执行一些困难的任务,并且为此感到难过。

心理理论: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儿童使用心理理论来解释别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到两岁的时候,儿童已经发展出心理理论的雏形。

共情:对他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

关系的形成:依恋

依恋:儿童与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接。影响着一个人成年后的 社会 交往能力。

印刻: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1个移动物体产生依恋的行为。

安斯沃斯陌生情景可以用来测量婴儿的依恋。

依恋的类型:

①安全依恋型: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时,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来到她的身边。

②回避依恋型: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当母亲离开后再回来,他们似乎在回避她,看起来像是对她的行为感到生气。

③矛盾依恋型: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他们显得十分沮丧,当她回来时,他们可能在寻求接近的同时也会踢或打她。

④混乱依恋型: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母亲回来时会接近她却不看她,他们可能是安全依恋程度最低的孩子。

如果依恋的发展被严重破坏,儿童可能会罹患反应性依恋障碍,特征是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极端困难。反应性依恋障碍比较少见,是虐待或忽视的典型结果。

母亲与婴儿的互动对于婴儿的 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能够积极回应婴儿社交迹象的母亲,对于儿童将来形成安全依恋型具有显著帮助。

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

同步互动式的沟通:照看者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婴儿,并且其情绪和婴儿的情绪状态相匹配。

父亲对孩子关爱的表达对于孩子情绪和 社会 幸福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互调节模型:在此模型中,婴儿和父母学着沟通彼此的情绪状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通过交互式 社会 化过程,婴儿与照料者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彼此的行为,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婴儿从早期开始就对同伴的出现有着积极的反应,这是他们参与 社会 互动的最初形式。

婴儿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相互学习。

人格发展:使婴儿独特的一些特征

人格:区分个体的持久性特征的总和,源自婴儿期。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发展出独特、稳定的行为和特质,而这些行为和特质最终导致了他们发展成独特的个体。

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理论:考虑个体是如何理解自己以及理解他人和自己行为意义的一种理论。

*信任对不信任阶段(0 18个月):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或不信任感,而这主要取决于照看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

*自主对羞愧怀疑阶段(第18个月 3岁):如果婴儿能够自由的 探索 ,他们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婴儿受到限制或过度保护,他们则会发展出羞愧和怀疑。

气质:情绪性和唤醒模式,具有一致的和持久的个人特点。

气质的分类:

①易养型婴儿:具有积极倾向的婴儿,他们的身体机能运作规律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②难养型婴儿:具有消极心境并且适应新情境缓慢的婴儿,当面对新情境时,他们倾向于退缩。

③迟缓型婴儿:不太活泼,对环境表现出相对平静反应的婴儿。他们的心境通常是消极的,他们会从新情境中退缩,适应缓慢。

拟合度:发展依赖于儿童的气质和养育环境的性质及要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越来越显著。

性别差异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代表了先天的生理相关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对婴儿的 社会 性及情绪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看护的质量对儿童的成长也具有关键的作用。

2021.5.4

参考文献:《发展心理学》第6版【美】罗伯特·费尔德曼 著 苏彦捷 邹丹 等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