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07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1.1国外的食品安全问题
疯牛病:自1986年在英国发现以来,疯牛病曾导致大量牛只感染并死亡。尽管自90年代后期以来,流行趋势有所下降,但每年仍有发病率增加,且已扩散至西欧、全欧和亚洲多个国家。据科学家推测,潜伏期的病人可能达50万人,预计人类发病高峰将在2015年,届时每年可能有20万人死亡。
二恶英: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发生二恶英污染事件,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严重影响了国际食品贸易。二恶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
O-157事件:自1996年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以来,O-157大肠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日本、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均有发生。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常伴有剧烈腹痛、高烧和血痢,病情严重者可能死亡。
丙烯酰胺:2002年,瑞典科学家发现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引发了对食品安全的新一波关注。
1.2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
经济损失: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例如,英国因疯牛病禁止牛肉出口一项,每年损失约52亿美元。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55亿欧元,整体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3亿欧元。
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政府内阁倒台,影响国际食品贸易,引发政治和法律纠纷。
2、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1987年至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超过30万市民染病。
1996年,云南曲靖地区发生食和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食物中毒事件,导致192人中毒,35人死亡。
1997年,云南思茅地区发生群众自行采食蘑菇中毒事件,共有255人中毒,73人死亡。
1998年,山西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发生多起重大假酒中毒事件,200多人中毒,27人死亡。
1999年,广东某高校46名学生食物中毒;同年6月,某省一医院接收34人中毒,中毒原因均为食用带有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
2001年,浙江杭州60多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而就诊。
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2003年,辽宁海城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达292人。
2.2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2003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然而,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并未包括在内。
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然而,抽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毒农药仍检出率很高。
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市场前景,但其安全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偏低。尽管有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企业,但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尽管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技术队伍不断壮大,但与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相比,监督资源仍显有限。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1、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安全战略: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措施包括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改进危险性评价方法、创建评价新技术产品安全性的方法等。
2、改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对策:
加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包括人力资源建设和部门间分工。
持久开展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为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将危险性分析用于食品安全立法,包括标准制定。
大力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保障国家利益和技术支撑。
强调企业的自身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建立有效保证食品安全的卫生监督体制和技术支撑体系。
重视宣传教育,包括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持久宣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