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平史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不朽杰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屈原和《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巍峨丰碑。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关于屈原的生卒年问题,历来意见分歧,迄今尚无定论。据郭沫若考证,生年为前340年,卒年为前278年。屈原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屈原列传》。但其所记,颇为粗略,且有牴牾扞格之处,或系后人窜乱所致。据现有资料看来,屈原才高学博,明于治乱,善于应对,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生当楚穗态裂怀王、顷襄王时代,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之职。他初得怀王信任,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听信谗言怒而疏之。他曾一度流于汉北。屈原既疏,群小得势,楚国政治日趋腐败。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因受张仪之欺,愤而两度伐秦,均遭惨败,后竟囚秦而死。顷襄王继位,谄谀用事,屈原竟被放逐于江南。这时候,楚国政治更加黑暗,“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战国策·中山策》)。百姓心离,国运危殆。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拔郢都,烧毁楚先王墓,顷襄王逃往陈城。眼见祖国沦亡,人民遭难,屈原万分悲愤,极端绝望,于是怀石自沉汨罗而死,其时传说为5月5日。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楚国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作品26篇,但未列篇名。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合于25篇之数。这也许本于当初刘向的校定。但后世学者对此颇多异议。或谓《远游》、《卜居》、《渔父》乃后人所作。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为屈原之作无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以《离骚》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离骚》题义,自西汉以来,亦颇多异说。司马迁释为“离忧”(《史记·屈原列传》),班固释为“遭忧”(《离骚赞序》),王逸解为“别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后人有从方言角度作解,以为“离骚”即“牢骚”者;也有从音韵着眼,认为《离骚》即《劳商》,为楚古曲之名者。此外说解还多,但猜闭都大同小异。现在看来,马、班之说最为近古,合乎诗人命题之旨,且于训诂有据,是较为可信的。据两汉诸家旧说,《离骚》作于怀王时代屈原遭谗被疏之时。但从近古至现代,一些学者则认为《离骚》是屈原于襄王之世被放逐江南时所作。值得注意的是,《离骚》中有一些关于年岁的反复咏叹:“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此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还表现了诗人对国将倾危的忧患之情。由此可见,《离骚》应作于诗人将老未老之际、楚国将败未败之时。这个时期,应属怀王在位的最后几年之内。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它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诗人灿烂的思想光芒。屈原“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天下一统。他在《离骚》中称道“前王”、“前圣”,但他所讴歌的典范并不囿于楚国的历史传统,如尧、舜、禹、汤、周文王等,都是属于华夏诸国所公认的楷模。而他所列举的破国亡身的历史人物,如启、羿、浞、浇、桀等,也都是天下所公认的昏君奸臣。诗人所描叙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也突破了狭隘的楚国境域,诸如天津、西极、流沙、赤水、崦嵫、咸池等等,几乎包括了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诗人热切向往天下一统的形象表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主张以民为本是屈原“美政”理想的根基。他在《离骚》中反复吟诵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闭谈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明确表现了关心民生、重视民心的思想和“有德在位”的主张。在屈原看来,举贤使能是其“美政”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举贤而授能”的主张,并且对历史上不问出身贵贱、惟贤是举的圣王贤君大加颂扬。他主张修明法度,所谓“循绳墨而不颇”,“绳墨”即喻法度,认为这是实现“美政”理想的途径。因为现实是“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所以不仅需要“乘骐骥以驰骋”,而且必须“明法度之嫌疑”(《九章·惜往日》)
屈原的参政实践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参政意识却在心底积淀、升华,最终化为“美政”理想,再现于《离骚》。“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记·屈原列传》)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难的祖国。他在《离骚》中倾诉衷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楚国不能容他,他却离不开楚国。以屈原之才干,当时不难另谋出路。他也确实考虑过“远逝以自疏”。然而当他神游四方之时,“忽临睨夫旧乡”,那积淀于胸中的爱国情愫千丝万缕缚住了他,使他“蜷局顾而不行”。诗人宁肯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这是何等坚贞、纯洁、崇高的爱国感情啊!然而应该指出,屈原的爱国思想与狭隘的忠君意识连在一起,其消极影响亦不容忽视。
屈原经受了战国时代精神的洗礼,故其《离骚》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他责数楚王不察忠良、反信谗佞:“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怨怪楚王言而无信、变化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他更义愤填膺地痛斥世俗和群小:“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颜之推也斥责他“显暴君过”(《颜氏家训·文章》),他们的讥评,正好从反面印证了屈原批判精神的思想价值。
屈原志洁行廉,正道直行,既怀内美,又重修能。诗人在《离骚》中抒写了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无情挞伐。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具有峻洁的人格,崇高的追求,坚贞不渝的操守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王逸赞之为“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