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自我修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演员的自我修养 害怕批评会扼杀我剩下的信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这是国内著名演员王劲松在一次国内知名电视活动上发表的演讲,其矛头则是直指国内演员圈的乱象。他更是在演讲中提到“演员背台词都能被夸奖,多不要脸呐”。此话一出,各个知名不知名,大牌不大牌的演员或明星都有或多或少的看法。可难得有人去真正反思他们的职业素养?可见,很多人对于这样的批评是不接受的,是从心头抵触的。虽然我们作为一个电视机前的观众,当然很少或难以了解到电视荧幕背后的故事。但是,我们起码从小就知道上学不带笔就和上战场不带枪是一个道理,带笔就是学习的前提。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表扬一个学生“某某某同学今天上学带笔了”这个道理这么一讲就浅显易懂很多。果然,作为演员不背台词,确实不要脸。 在资本高速运转的今天,演员的作用和演技的重要性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大量的造星团队和经纪公司通过各种伪艺术手段的包装将每一个华丽的“演员”推向观众。而有些观众欣赏着来自流水生产线制造出的产品乐此不疲。我们的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这种“艺术”买单。结果“演员”逐渐在利益的驱使下越过底线成了所谓的“明星”。 演员是一个职业,明星是一个角色。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娱乐圈,有多少演员在不断向明星发展。有多少明星利用演员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一来二去,演员逐渐明星化,而明星的伪演员化也愈演愈烈。银幕上,上一秒还嘻嘻哈哈地在综艺节目中跳来蹦去,下一秒可能就会在另一个节目上扮演一个如丧考妣的孝子。这样一来,观众的心理差距可想而知。不言而喻,这不仅对观众是一个心理上,视觉上的挑战。对于所谓的“演员”也是一个压力。长期奔波穿梭于各个参差不齐的剧组中,同时接好几部戏。不仅在剧组中奔波,在角色上也跳来跳去。我们可想而知这样的影视作品有什么质量可言?这样的文化有什么营养可言?或似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么一来,也就成了观众打发无聊时间的娱乐品了。 演员要有演员的底线,明星要有明星的道德。 划分演员与明星最显而易见的标准,可能就是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扮演的角色的态度了。演员把“演员”这个称呼当作自己的职业,当作自己的荣誉,更有甚者当作自己的生命。而明星也把“明星”当作自己的职业,当做自己获得利益的工具,当作自己的捞钱机器。当然,在时代赞许优秀演员,敬佩老戏骨时,他们又搬出自己“演员”的身份。这种身份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佩饰,而这种昂贵的佩饰如果没有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深厚文化的熏陶是难以真正融入本身的,所以每当看到满身佩饰的明星时,就像看到一只只故作优雅的跳梁小丑在卖弄仅有的技艺来哗众取宠。 明星追求利益要适可而止,不要用利益绑架观众的道德标准。 大部分的演员明星们利用观众对自己的喜爱,大肆代言各种广告产品。而作为代言人的他们并没有彻底了解自己所代言的产品的优劣。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地引导观众去消费代言产品,这对商家来说,当然是极好的。可是对于不明表里的观众与消费者,谁来为他们的损失买单?是明星?还是商家?我想一个都不是。 明星的包装不要过于华丽,演员要忠于自己的职业(演技和作品)。 当下的明星一味地在自己的名字前添加各种头衔,粘贴各种包装纸。管它有用没用,管它是好是坏,管它真假虚实。仿佛只有长长的头衔才能配的上他们的知名度与“地位”。而真正的演员则是用简单的演员二字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奢华的配饰,只有理想和不变的初心。 这就不得不提王传君这个演员(并无爱慕,只是作为个例分析)可能大部分人对他的认识还停留在《爱情公寓》中那个傻傻呆呆有点可爱的关谷身上。可王传君在骨子里是要做一个纯粹的演员,他通过《爱情公寓》成功塑造了关谷的形象,也因此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小明星并踏入娱乐圈。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他走错了地方。他是要做一个演员,一个纯粹的职业者,而不是一个整天追名逐利的明星。于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摆脱了名利圈。在沉淀中寻找自己最初的方向。在去年夏天《我不是药神》中,他的表演可谓大放异彩。饰演的癌症患者令人心疼心痛,让观众真正地了解到我们身边存在的这群特殊人群的现状。如果没有他接近真实的表演,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注意到他们。他从《爱情公寓》中的傻呆子变成一个真正的用演技说话的舞者,当然,这其中的心酸艰险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这份改变让我们刮目相看。反观曾与他一起在荧幕上大放异彩的演员,在综艺的浪潮中离演员的道路越来越远。可能他们早已把自己定位在明星或是偶像上了吧。 就像《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所说中国电影真的很需要这样专业的有职业素养的演员。演员就是演员,演员是一个职业。而明星只是一个角色,一个阶段性的角色,没有哪个明星能火一辈子。但是真正的演员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当下综艺的热潮,彻底改变了有些演员的演艺道路。因为做综艺更能赚钱,做综艺更轻松,做综艺更能获得较多的甚至对于他们来说较饱和的流量。这对自己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于是他们放弃职业选择了一个角色。他们试图用一个社会性的角色来使自己在一段时间或者更长时间的表现中体现自己所谓的职业素养,向观众展示自己所谓的演技。当然不明表里的观众似乎也看到了他们的演技。似乎也认同了他们的表现。但是他们却丧失了一份职业的操守,一份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过度的综艺包装让他们再去表演的时候观众难免会不由自主的跳出情景设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们综艺的表现。那么观众对该演员的演技就会怀疑。三人成虎,那么所谓的星途坦荡定会荡然无存。试想到那时,屏幕上全是相似的表演,全是相同的演技。那么,中国的电影谁来拯救?指望早已年迈的葛优、陈道明、挺起中国电影的重担?还是依靠耄耋之年的李雪健、唐国强、倪大红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还是等着寥寥无几的朱亚文、张涵予、黄渤、王传君这样的真正有操守的演员们来接班?而可怕的事情不止这些,从演艺圈到导演圈再到编剧圈等等,各种圈子互相交叉,他们背后的产业圈层几乎覆盖了全部。这样那样的乱象随处可见。我们口口声声要崛起中国电影,超越欧美电影。这样的实力根本不允许我们做这样的美梦。 我们并不缺好的演员。并不缺真正的演技派。败就败在可怕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不合理的体制。这就好比令人不堪的中国足球,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不缺能踢球的人,缺的是让能踢球的人会踢球的人站到球场上的体制”这么看来,似乎一切问题都很简单。 固本浚源。不是固本不知浚源,也不是先固本后浚源。我们既要固本还要浚源。这是一条我们必须要走的路。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的脚印。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如题头所说“害怕批评会扼杀我剩下的信心”。如此可见,演员自我修养的基础先从自我批评开始。中国电影的希望先从演员接受批评开始。只有这样,我们似乎才有真正的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