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藻酸盐敷料可治愈难愈合烧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我们之前讨论过很多 藻酸盐敷料 运用于 各类型慢性创面 的研究,例如 褥疮 、 糖尿病足溃疡 等。 烧伤难愈创面 也属于慢性创面,且愈合条件要求高。但很有尝试的价值。2005年1月到2009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医生以随机对照观察方式选择同期烧伤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难愈性创面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6岁。

烧伤一般指热力,包括热液(水、汤、油等)、蒸气、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液体或固体(如钢水、钢锭)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指皮肤和/或黏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或/和黏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

烧伤后根据烧伤程度来评估。难愈残余创面的定义目前尚不明确,一般理解为烧伤后六七周、经手术和保守治疗后仍未愈合的创面。发生机制如下:①早期治疗不当。如Ⅲ度烧伤后未及时植皮或植皮间隙过大(包括皮片未成活致间距过大)未及时补植,致创面水肿,形成老化的肉芽组织,基底为坚硬的纤维板,影响静脉回流,使创面糜烂或形成溃疡,迟迟不愈合。②瘢痕组织或新愈合的创面由于血液循环不良、扩张力差,新生上皮较薄,不耐摩擦,遇轻微创伤即破溃形成溃疡。③顽固性感染。如由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感染,致创面反复破溃,并可使所植皮片溶解,造成手术失败。④创面组织清创不彻底。

烧伤创面的愈合是组织连续修复的过程, 其基础是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组织修复细胞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受全身和局部因素影响,其中局部因素更为重要。比较而言,烧伤难愈创面的修复时间更长,愈合更困难,所受的影响因素也更多,创面微环境包括创面的湿度、温度、 pH值等,都会对创面的愈合造成影响。另外,烧伤难愈创面多为耐药细菌感染,细菌繁殖快,人体体温、创面渗出液、坏死组织是细菌良好的生存条件。及时清洁创面渗出液、坏死组织是阻断细菌生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治疗烧伤难愈创面的关键在于 控制创面感染, 为创面愈合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从而促进细胞再生修复,并提高全身抵抗力 。烧伤后有一种性能优良的创面覆盖物极其重要,此时敷料可起到保护创面、防止体液和蛋白质流失、防止细菌侵入引起炎症的作用,并对增殖细胞提供支撑。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敷料有各种纱布、棉垫等。传统敷料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质地柔软,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并可防止创面渗液积聚,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至今仍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广泛应用。但随着对伤口愈合的进一步理解和要求,传统敷料已日益显出它的局限性。

凡士林纱布是一种传统的干性敷料,制作简单,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创面,具有透气性和一定的吸湿性。但敷料中的凡士林成分对创面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敷料表面粗糙、干燥,易摩擦创面造成损伤;创面的新生肉芽易长入 敷料的网眼中,换药时引起疼痛并损伤创面;凡士林纱布吸收性差,对于创面渗出较多的患者不易接受。

临床上常用的合成敷料有薄膜型和泡沫型等。 薄膜敷料是在生物医用薄膜的一面涂覆上压敏胶而形成,其内层亲水性材料可吸收创面渗液,外层材料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弹性。该类敷料外观透明,便于观察;使用后可维持创面湿润,促使坏死组织脱落。但敷料吸收饱和后易致膜下渗液积聚,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故只适用于相对清洁的创面,不适于渗出性和感染性创面。泡沫型敷料具有多孔性,对液体具有较大的吸收容量。该类敷料对创面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保温、保湿能力较强,敷料较轻,患者感觉较舒服。但有的敷料因粘贴性较差而需外固定材料;敷料普遍不透明,难以观察创面情况;敷料孔隙大,创面肉芽组织易长入,造成脱膜困难,而且易受细菌污染。

因此理想的针对烧伤创面的敷料应具备以下功能: ①黏附性好,既与创面贴合良好,又不应与创面粘合以免更换敷料带来二次损伤。②既能保持水和热量的正常通透率,又可防止水分和体液的过度散失。③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和无抗原性,并最好具有能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④具有持久性并具有柔韧性。⑤对细菌具有屏障作用,可以抵御细菌的入侵,防止感染。

自Winter提出湿润环境可促进创面愈合以来, 功能活性敷料的概念应运而生, 其基本功能要求能维持一个湿润的愈合环境,并保护创面免受细菌感染。随着创伤愈合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目前湿性愈合理论已被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并广泛采用。对于长期迁延不愈的创面,湿性敷料可以提供最宜伤口生长的湿润环境,并有利于坏死组织溶解以及组织细胞的增殖分化, 同时可刺激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我们之前讨论过很多藻酸盐敷料运用于各类型慢性创面的研究,例如褥疮、糖尿病足溃疡等。烧伤难愈创面也属于慢性创面,且愈合条件要求高。但很有尝试的价值。2005年1月到2009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医生以随机对照观察方式选择同期烧伤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难愈性创面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6岁。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中度及其以上程度的烧伤患者;②经常规清创、植皮手术及抗炎治疗6周以上创面未能愈合者。排除标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影响创面愈合疾病的患者。

致伤原因:热液烫伤36例,火焰烧伤12例,电弧烧伤9例,化学烧伤3例。 60例患者中特重烧伤14例,重度烧伤43例,中度烧伤3例,烧伤面积5%~90%TBSA(Ⅲ度烧伤面积2%~85%TBSA) , 形成的残余创面面 积0.3%~6%TBSA,残余创面时间为45~90 d。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换药组和藻酸盐敷料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面面积及全身状况等因素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 根据国务院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患者知情同意。

将两组患者均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用无菌干棉球揩干。常规换药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加盖无菌纱布。藻酸盐敷料组用与创面同样大小的藻酸盐敷料覆盖创面,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两组患者的创面每两三天换药1次,直到创面愈合。

主要观察指标: ①创面愈合时间:以创面无渗出,自体表皮细胞扩展并融合成片覆盖全部创面为完全愈合。②创面分泌物情况及局部炎症反应。③对难愈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的影响:包括创面愈合后水疱发生、新愈创面的溃破情况、瘢痕增生情况。

在创面愈合时间上,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49.0±15.1) d,藻酸盐敷料组的愈合时间为(28.6±10.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在局部炎症反应上,藻酸盐敷料在难愈创面首次使用后两三天换药时,可见大部分或全部降解,创面仍有少量分泌物,但在应用藻酸盐敷料后平(4.2±0.6) d,创周红肿消退,炎症反应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对照组在换药平均(10.2±1.8) d后,创周红肿消退,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对难愈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的影响上,在难愈创面使用藻酸盐敷料后,其愈合效果与对照组愈合创面较,创面更光滑平整、色素沉着轻,水疱和残余创面形成减少。两组病例愈合后12个月内随访发现,藻酸盐敷料组(30例)有5例出现增生性瘢痕,出现率为16.7%;对照组(30例)有17例出现增生性瘢痕,出现率为5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部分病例甚至形成瘢痕疙瘩。

我们认为,在这次研究中,藻酸盐敷料能有效的促进烧伤难愈创面愈合的原因归结为藻酸盐敷料的特性。藻酸盐敷料覆盖创面后与创面渗液接触, 通过离子交换将不溶性藻酸钙变为可溶性藻酸钠,同时释放钙离子, 可吸收自身重量20倍的渗液量(为纱布的5~7倍),吸收液体后膨胀成藻酸钠凝胶,在创面上形成柔软、潮湿、类似凝胶的半固体物质,使伤口同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密闭的无大气氧环境, 加速新生微血管增生, 对维持湿润环境、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加快表皮细胞移动、促进创面愈合有重要意义。

而且藻酸盐敷料具有以下特点: ①透气性良好,无毒、无刺激、无抗原性。②兼具机械压迫止血和促进凝血的功效。③可减少创面水、盐与营养物质的丢失。④限制细菌在创面上生长繁殖。⑤使创面保持湿润环境,有利于上皮生长 。

从本次研究观察结果可见, 藻酸盐敷料较传统的凡士林纱布能显著缩短烧伤后难愈创面的愈合天数, 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应用藻酸盐敷料使平均换药时间和次数极大的减少,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因此从整体来说不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也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应用于烧伤创面的研究不多,可提供的研究资料较少。单从本次研究的资料得出结论还是存在结果偏倚的可能。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印证。想咨询更多: www.roosinalginate.com 藻酸盐敷料官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