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是在X线或B超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是当前胆道外科的一项重要治疗技术,已在临床应泛应用。

本法为微创治疗,但有可能发生胆汁漏、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前应检查凝血功能及注射维生素K2-3天,必要时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前胆道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

一、临床意义:

1. PTCD可以减压、减黄,缓解症状,改善全身情况,进行择期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老年病人、体衰、全身情况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和重度休克者尤为适宜。

2. 可经引流管冲洗,滴注抗生素,可进行多次造影。

3. 通过留置导管,可以灌注复方桔油乳剂等进行溶石治疗,亦可进行化疗、放疗、进行细胞学检查,经窦道纤胆镜取石。

二、适应症:

1. 晚期肿瘤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行姑息性胆道引流。

2. 深度黄疸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

3. 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急症胆道减压引流,使急症手术转为择期手术。

4. 良性胆道狭窄,经多次胆道修补,胆道重建及胆肠吻合口狭窄等。

5. 通过引流管行化疗、放疗、溶石、细胞学检查及经皮行纤维胆道镜取石等。

三、禁忌症:

1. 对碘过敏,有严重凝血机能障碍,严重心、肝、肾机能衰竭和大量腹水者。

2. 肝内胆管被肿瘤分隔成多腔,不能引流整个胆管系统者。

3. 超声波检查证实肝内有大液平面,Casoni试验阳性,疑为肝包虫病者。

四、手术步骤:

1. 术前准备及穿刺方法及PTC。

2. 用22号细针作PTC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3.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一较粗、直、水平方向的胆管,备作内引流插管用。

4. 从右侧腋中线第8-9肋间作穿刺点,局麻后用尖刀在皮肤上戳一小口。嘱病人暂停呼吸,在电视监视下将针迅速刺入预先选好的胆管,有进入胆管的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待胆汁顺利流出后插入导丝,不断旋转和变换方向,使导丝通过梗阻端或狭窄段进入远端胆管或十二指肠,退出穿刺针,用扩张管扩张通道后,将多侧孔导管随导丝通过梗阻端或狭窄段,使导管的侧孔位于梗阻端或狭窄段之上、下方,固定导管,胆汁从导管内顺利流出后,注入造影剂拍片。

5. 引流一周后,再造影,以观察导管位置和引流效果。 

五、术中注意事项: 

1. 为确保插管成功,可将穿刺针的针尾向头侧倾斜10°~15°,使针尖进入胆管后略向下倾斜,便于导丝沿胆管顺利向下,进入狭窄的远端或十二指肠,如平行进入或针尖向上,导丝易碰到对侧管壁而卷曲或导丝向上并可进入左侧肝管。

2. 虽然PTC显示胆道梗阻,但有时导丝仍可通过梗阻端进入十二指肠,如导管不能通过梗阻时,可先行近端引流5~7日,使胆道内感染引起的炎性水肿消退后再插入导丝和导管到梗阻远端。

3. 应防止引流导管脱落和阻塞,每日用5~10ml生理盐水冲洗1~2次,每3日更换导管一次。长期置管有发热时,表示导管有淤塞或移位,需更换导管。一般经引流10~14日后,肝实质内已形成一大于导管的肉芽通道,如导管脱落,可通过导丝引导在24小时内再插入导管。

4.脱管有四种情况:①术后因膈肌和肝脏随呼吸上下移动,使引流管不能完全留于胆管腔内,表现为通而不畅;②管脱入肝实质;③管脱入腹腔;④固定不牢,或被病人误拔。为预防脱管,可在置管时设法将套管深入胆管内3~4cm,在没有导丝穿入胆管时,不急于将套管直插胆管。因此时胆管结石阻塞或角度较小,套管可能顺原针道进入肝实质,需注入造影剂后,胆道较穿刺前扩张、增粗、结石松动、角度增大,再缓慢插入套管,方易深入胆管腔。  

六、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解释行PTCD穿刺的目的、意义、方法,介绍同种治愈好转或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术前掌握病人的情况,针对预见性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例如肝功能差,有否出血倾向,配合医生使用止血药,做好护肝处理,感染严重者,应用抗生素,嘱病人注意休息。

3.告知患者手术时间,嘱病人术前禁食禁饮。

七、术后护理:

1. 术后需卧床24小时,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一次,观察一日。

2. 妥善固定好PTCD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保持PTCD管引流通畅,防止受压、脱落,每周更换引流袋2次,注意无菌防止逆行感染。

3. 观察腹部体征,观察上腹部有无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及腹膜刺激症现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按医嘱输液便用抗生素,止血药和维生素K,注意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的补充。

5. 若病人带PTCD管出院,教会病人及其家属道管如何护理及注意事项,尤其保持管道固定和引流通畅,如出现不适马上回院处置。

八、带管出院指导:

1. 带管出院病人指导病人、家属观察胆汁的量及颜色是否异常。正常胆汁呈棕黄色,感染性胆汁呈黑绿色。通常24h引流量>200ml,如无胆汁引出或引出的胆汁量过少、血性胆汁等异常时均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 避免劳累,活动适当,翻身。站立时用安全别针固定上衣下摆处。避免扭曲、打折、脱管。

3. 定期复查血生化指标,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应及时就诊,尽早鉴别有无胆源性感染,行调管或换管。

4. 定期更换引流袋,对永久性引流者做好引流管的自我保护,每3~6个月更换引流管1次。

5. 如若是胆道支架植入者应避免食用高纤维食物,如笋、玉米等,以防支架管腔堵塞。

6. 定期门诊随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