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河南行之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七七

谁也不会想到,我们仨的旅行竟是如此的草率而坚定。

临时起意,没有详细规划。说走就走。

我们沿连霍高速一路自驾向西,抵云台山返郑州经开封到兰考,沿途既有自然景观,又感受人文情怀;既有府衙祠堂,又有国家博物院;既目睹商都昼夜繁华的商业街,也见证黄河偏居一隅最后一道湾的熠熠风采。有静坐永威木色中信书店的片刻安逸,有骑着单车从开封府飘过的闲情乐趣;为北宋好官包拯心系百姓的一腔热血感动,也被国家好干部焦裕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情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汇聚于心,不吐不快。

很想用文字记录这一段旅程,若干年后,在光阴老去的日子,当我们回望过去,我们可以会心一笑,然后说,那年,我们走过河南。一座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那里留下我们寻找远方的印迹。

十几年前,孩子很小时候,初为父母的我们,经常带着不谙世事的孩子出游。儿子上学后,三个人能够一起出行的时间越来越少,接着孩子读初中,高中,直到高中毕业,我们计划一场又一场旅行,一直也没能如愿。不是先生汛期防汛值班,就是我暑期培训有活动,或是儿子学校补课,一起出游的计划成了我们仨心心念念的事。

过完中秋节的第二天,因为下雨,先生的秸秆禁烧工作被叫停。我们终于有了一点时间,先生决定带我们自驾出行。考虑我后半周学校的工作任务,计划五天的西安行,只能被缩减到两天半的河南自驾游。

说走就走,简单收拾妥当,我们向河南出发。

10月2日,下午14点,我们从唐店入口上了连霍高速。

节日高速免费,行人自然不少。车辆呼啸而过,并没有因为秋雨而减慢速度,大概也有和我们一样,专挑一个雨天出行吧。

一路秋雨淅沥缠绵,时断时停。急速行驶的车辆,卷起一团一团的水汽,猛烈地撞击在车前挡风玻璃上,雨刮器卖力地摆动着,把它又狠狠地摔在不知名的乡村田野。

16:20,我们到了商丘夏邑县路段。估计前方有事故,车辆被阻断在自东向西的路上。货车客车,大车小车,挨挨挤挤的,色彩斑斓。在秋雨的迷蒙中,分列在两道,似两条长龙,看不见首尾,颇有些壮观。有的司机和旅客估计是等的不耐烦了,纷纷从车里出来,或伸伸腿,或三五一群聚在一起,抽支烟,说着一些不相干的话。

我们也下了车,在雨中静默着。远远望去,田野迷蒙成一片,早已经分不清哪里是雨水,哪里是雾气。路边的桕树越发鲜红,每个叶片上都闪烁着亮晶晶的光泽,这样的艳红的确能够缓解不少视觉疲劳。绿叶也青得逼你的眼,这绿鲜嫩,活泼有灵气,更让人看到饱满的生命的力量。也许,当初种树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秋雨季节,这样的红绿搭配,缓解了行人堵车的尴尬和无奈。决策者的眼光和境界真的很重要。

先生从高德地图上看到,前方至少还有800米。听一个客车司机说,这路已经被堵两个小时了,他们上一班车还在前面呢。雨裹着秋风,劈头盖脸而来,越发冰冷,担心受凉感冒,我们赶紧上了车。大概有半个小时的光景,前面的车子终于开始动起来。

继续一路向西,我们再次出发。

到了服务区,休息片刻,经过先生允许,我来开车。虽然车技不及先生,关键时刻,也能帮他缓解疲劳。

我小心翼翼驾着车,匀速向前。有的路段车少路宽,趁着先生没注意,也偷偷猛踩油门,享受着激情速度的快感,跑起来特别拉风,恍惚间,有一种西部之旅的感觉。虽然驾龄10年,高速驾驶经验还是极其匮乏。车多时,我必须专心致志,不敢有一点分神。

不知开了多久,第二次又被堵在路上,我吃尽了苦头。起初跟在一辆货车的后面,前面还有两辆车。可是货车磨磨蹭蹭,挡住视线,前面的两辆实在没有耐心忍受,索性一个快闪,一个向左钻入超车道,一个向右驶进了应急车道。先生连连指责闪入应急车道的司机,本来前边有事故,再这样不顾一切往前冲,后面的救援车辆也上不来呀。有些规则,无论有没有人监管,都必须遵守。这也是我们俩这些年,生活工作,为人处世,一直恪守的原则。

车子一点点往前移动,眼看着左边车道速度明显快了很多,刚才那两辆本地车早已经不知去向。不知哪里的一股冲动,刚刚还在心里鄙视超车的司机,转眼间,自己也成了极力排斥的那类人。看着后方车辆还很远,我把车头向左一拐,一刹那间,我就移动到了左前方。没走多远,才发现,其实两个车道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我估计,前方事故的地方,一定是两道并一道,交错通过的。我已经开始为刚才的随意变道后悔,我叫天不灵叫地不应,只能随着车流走一阵,歇一阵。谁让自己这道望着那道快?想起前几天,和学生读着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告诫,此时的我自己不也是正体验着“走这道,望那道,哪道都不快”吗?有时候想想,人还真是奇怪,总是行至最后才发现,我们迷恋不确定的东西就像迷恋幻术一样。我暗自庆幸,也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做事如赶路,抄不得近道,有些规则不得违反。抵达远方最好的路径,也许就是当初选择的、最原始的路。

大概半个小时之久,我们才挪到前方事故多发地,居然有八辆事故车,有的被拖上故障车,有的在原地等待处理。先生说,高速行驶,一定不要靠近前车,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处理突发事件。估计这八辆车,是速度太快,追尾所致。好好的一个假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估计什么心情都没有了吧。想起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示名言,似乎更有切身体会。

20:33,我们从G30转到G4京港澳高速,看到了刘江黄河大桥。无奈,天黑车快,根本看不见黄河水的踪影。驶离G4高速,我们上了G5512晋新高速,导航提示继续行驶34公里。此时已经20:47,距离21点到达目的地的计划,估计会晚一些。幸好先生预订了酒店。

驶离G5512,21:06,我们前往S87——修武云台山方向。一路上没看到几辆车,只有我们的车风驰电掣,像个精灵一般,在幽暗的道路上一路飞奔。驶出云台山收费站,进入省道。

21:50,我们到达尚客优酒店,办理入住手续,进了房间,才发现住宿条件并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卫生安全最重要。放下行李,来到一家烩面馆,我们要了三碗牛肉面。宽宽的面,味道不错,价格不菲。景区服务区,不让人家有赚头,好像也说不过去。在附近的商业街超市,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回到酒店,他们爷俩一床,我自己一床,不禁窃喜。

去云台山,一直是我的念想。很多年前,看到朋友在云台山拍的照片,就对那里心驰神往。山青水秀,石美崖高,无数次想象那红色的岩石诸峰,层层叠叠,高崖峭壁。也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真正亲眼目睹一下大诗人王维曾经吟诵“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个茱萸峰。时间久了,云台山就成了我们的家庭梦想。

这次得空出来,云台山成了我们的第一站。

10月3日,早晨六点半。先生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去外面打探,找吃的。我和儿子换了新地方,也没怎么睡好。在一次次催促下,我们下楼,退房,把行李装上车。和先生汇合后,走了好长一段路,径直进了一家门面干净的店铺。

7点30,吃完早饭,我们坐巴士前往云台山景区。

只顾着上车,也没来得及看看车站旁边的路牌。初来乍到,我们不知道具体该先去哪里。先生嗔怪儿子,攻略没有做好。儿子不服气,说自己在网上研究了。这时,车上的导游提示需要前往凤凰栈道的下车。我们不知道该不该下车。邻座的一个游客告诉我们,不坐索道,不用下车。一会,导游再次提示,需要到红石峡的请下车,对,我们就到红石峡。

现在回想,我们下车的地方,应该是半山腰,因为我们要去的红石峡,和我们当初下车的地方,落差有好几十米,或许更多。我们沿着台阶一路下行,放眼望去,山林几乎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杂树彼此掩映,有的从石底长出来,有的长在半山腰。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像原始森林,可是树木不高大,有年头的树木也不多。大概这就是原始次生林的特点吧。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是因为体验了上山的步履艰难。现在,我们一路下坡,心里想着,现在有多舒坦,回去就会有多艰难。随着人流,一会的功夫,我们就进入了红石峡景区的山脚。

“红石峡是260万年以来,由地表水沿紫红色石英砂岩中的两组裂隙下切形成的‘之’字形峡谷。长约2千米,宽数米至数十米,深60余米,峡谷内红岩碧水,四季如春。”看到石碑上的介绍文字,心里敞亮了很多。

我们从山脚出发,沿着峡谷左岸搭建的观景石阶,溯游而上。目之所及,除了人,就是两岸红色的岩石,脚下如翡翠一般的水。抚摸着岩石,感受着来自34亿年前的岩石质感,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光滑晶莹,质地坚硬,层层叠叠的岩石仿佛在诉说它悠久的历史。在一块石壁上,地质学家们从纹理优美的红色岩石推断,这里曾经是12亿年前的海滩遗迹,岩石中交错的纹理及波痕,泥裂,每一笔,每一处,都向世人敞开胸怀,等待后人的解读。这些石头是有生命的,它们不屈服自然,有尊严的耸立着。面对大自然的霜打雨淋、风吹日晒,依然保持着硬度和高度。不像其他地方的石头,有的风化到柔软。它们站着是石头,卧着是石头,完整的,坚硬的,美感的。

对面峭壁的石头缝里,长出了很多白色的小花。它们一团团,有的借助石头缝隙间少有的土层,有的直接长在石头里,使人不得不惊叹和折服。先生说,能在这里生长的,都是强者。也许生命的不屈可以互相影响吧,石头和草木相伴多少年,没有人知晓。可我知道,它们的根长在了一起。

沿着石砌的平台一路向前,要经过几座桥。因为观景点是依峡谷“之”字形而建,有的是从石头中开凿。从左岸到右岸,是坚硬的石头桥;从右岸到左岸,是简易的悬浮桥。走上去,摇摇摆摆,把桥下的水惊得一惊一乍,淘气地躲开又闪回来,也别有一番乐趣。

我是喜欢水的。平生第一次见过这样绿的水。记得小时候,背诵课文《桂林山水》,课文中这样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那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也可以去看看漓江的水。可现在,眼前的水,不就是这样的吗?山装点着水,水倒映着山。人在山中走,宛如画中游。

红峡谷的水是一块有灵性的玉,是一个温婉的女子,是一幅灵动的画。也许,到哪里都不会再遇见这样的水了吧!

返回的路有两条,一条平坦通顺,一条崎岖不平。儿子选了后者,我们也认同跟随。路上人不少,看来大家更愿意挑战未知的路。想起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那首诗,好像更应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往往这样的路上,才会遇到更美丽的风景。果不其然,我们和一处处意外撞了满怀。

不知道是天然,还是人为,在我们的右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道道瀑布。水从山崖的顶部一泻而出,山势平缓处,水就贴着石面静静流出。山石陡峭的,水就愤怒地冲下来,在一层一层的石壁上,摔得粉碎,再次冲击下来。它们像一场接力赛,又像是一场持久战,使人不禁联想到壶口瀑布的壮观,如果这里的水面足够宽,足够大的话,这瀑布应该也是红石峡一处绝美的风景。

爬上一道笔直的铁锁链,我们来到一处平缓的地方。脚下是被流沙冲击而形成的河床,扭曲的石头,一个个坑坑洼洼的切痕,看了让人揪心。大家歇脚拍照,合影留念。出了紫藤长廊,经过水库大坝,我们到了子房湖换乘的车站。

转身回望,那来自于自然巧夺天工的层层岩石,让人叹为观止的红石峡谷,已经完全被满山的葱绿遮蔽,这大概又是自然的另一个奇观。《2012》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前,我们都是无力的。”所以,常怀一颗感恩敬畏的心,我们才不至于盲目自大。

茱萸峰是我们的第二站。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8米,台阶有1700多个。据说当年的大诗人王维就是在山脚下写下怀想山东兄弟的传世佳句。茱萸峰峰腰有药王洞,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

9点30,我们在子房湖站台坐巴士前往茱萸峰。司机告知行程10公里,需要20分钟左右。一路游山玩水,双腿真的松软了很多。一上车,就静静地闭上眼睛养养神。可哪里能消停啊,坐在窗边的游客炸呼呼的,看到云气缠绕山间,惊呼拍照。车子驶入山洞,惊呼山洞黑长。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从车窗里眺望疾驰而过的风景。

车上的广播里时断时续地传来播报,前往茱萸峰,大概需要经过14个隧道,每个隧道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已进入隧道的洞口便可看见。我们坐在巴士的后排,根本看不见。只知道盘山道层级而上,很多地方隧道与隧道之间的路,大都要拐180度的弯儿,几乎都是直来直去。高山绿树,莽莽榛榛,偶尔能看到裸露在外面的白色山脊,让人不禁联想到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山的肌肤,不同的是,这里的山的肌肤是白色。

车辆进入隧道,就好像完全进入到另外一个感觉空间,两边几乎没有什么照明的设备,完全靠着巴士的车灯,还有车前显示时间的绿色小屏幕。对面没有车的时候,还相对好点,一旦有车过来,司机就会把车闪到一边,特别在隧道拐弯的时候,其实还是蛮让人担心的。坐在车里,感觉对面的车辆“嗖”的一下,从耳边呼啸而过。这样的隧道错车,是常有的事,心里暗暗惊叹司机师傅的车技和胆量。

到了停车场,我们下车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雨。我要买雨衣带上,他们俩坚持不用,理由是,一会爬山,雨衣也穿不住。我信了他们,扫了身份证,开始登山。

台阶真陡,笔直得没商量。走了十几个,我就两腿发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登山是我的主意,现在又不想去,说出来,害怕他们两个嘲笑。只好强忍着,走一阵,歇一阵。先生看出我真走不动了,在旁边试图帮我。

那么陡的台阶,搀着走,比自己走更艰难。拽着他,无疑是拖累他,自己依然抬不动腿。山道窄,人多拥挤,到处都能听见气喘吁吁声。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平台上,大家都坐下来歇脚。我头晕眼花,感觉脑袋要炸掉了,腿乏无力,真想哪里都不去,就这么坐着等他们下山。

先生提出让儿子帮我背包减轻负担,我拽着儿子,又勉强走了几个台阶。爬到茱萸峰一半的路程,在一个亭楼的歇脚处,我被丢在半路。因为身体的缘故,我再也爬不动了。浑身无力,一阵阵的虚汗,整个成了一个虚脱的病号。儿子拽着,先生搀着,腿依然不想迈一步,头疼肚子疼。几次试着往上走,争取到达主峰,亲眼目睹茱萸峰小北顶海拔1308米的壮观,可是,最终还是做了一个决定。让先生和儿子上山,我在原地等他们。看着他们遗憾的表情,我心里其实也很难过。只是特殊的时刻,我实在不想动,太消耗体力了。

坐在半山腰的亭楼,看行人来来往往,人头攒动,上山下山歇脚的,半途补充能量的,老人,小孩,整个亭楼都显得异常拥挤。

雨越下越大,我又冷又饿。索性在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一件雨衣,穿在身上,顿时暖和了不少。干坐着也无趣,就买了一杯奶茶和热狗,一边吃一边等着他们下山。

12点,儿子和先生下山,见到我,看到我买了雨衣,正在喝奶茶。先生笑着说,都没爬山,这装备蛮齐全的。我暗笑。

在山下一间小店,我们简单吃了一些小吃。每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一般都是我先占位子,先生和儿子负责点菜买单。被两个男人妥妥照顾着,虽然没有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观,心里依然美滋滋的。

12点45分,从茱萸峰停车场坐巴士。隔着车窗,远山如黛,白色的云雾缭绕,山间只剩下墨绿色的山间,云腾山浮,蔚为壮观。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虽然错过茱萸峰,可这一路的相伴甚欢。先生说,回去以后,你只能说来了一趟云台,没有山。儿子笑了,我们也笑了。

三毛说:“人生就是一场旅途,重要的不是沿途风景,而是陪你看风景的人”。山一程水一程, 能够和相爱的人一起看风景,错过的遗憾又何尝不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