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唐军在白江口如何痛击倭军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历史上中日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作战可以回溯到

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战役。白江口战役是发生在如今的朝鲜半岛,唐军联合新罗抵抗百济与倭寇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役对未来几百年中日关系的和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朝鲜半岛国家局势分析

1.古朝鲜国及朝鲜半岛各国三国鼎立

古朝鲜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位于亚洲东部,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北界鸭绿江与中国为邻。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中国居民便不断移居朝鲜半岛,在那里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建立了后来著名的 ''箕氏朝鲜''和''卫氏朝鲜''两个古朝鲜国。

(古朝鲜国及朝鲜半岛各国三国鼎立图)

在朝鲜半岛上生活的高句丽人最初属于箕氏朝鲜族管辖,汉武帝时期设高句丽县,随着的时间的推移高句丽国形成,它不断同中国的边境辽东、玄菟、乐浪三郡扩张,与此同时与中国境内的鲜卑、靴畅各族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韩族部落进行连年战争,四世纪后又同百济、新罗两国频繁进行战争。至五世纪初,高句丽国领土已扩张到朝鲜半岛北部.向南扩展到汉江中下游一带,达到高句丽国家鼎盛时期。

百济国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其政治中心最初在慰礼城,后移至汉山城。百 济连年不断同东邻新罗和北面的汉属乐浪郡进行战争,扩大了国家领土。但从四世纪起,在不断同高句丽的战争 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衰,被迫一再向南迁都。

新罗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公元四世纪建国,当时是以庆州为政治中心。为了扩大疆域,新罗也先后同百济、高句丽频繁进行战争。公元六世纪中叶,领土扩张到汉江流域。三国之间是战争连年不断,实力不相上下。

2.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扩张

在朝鲜半岛三国之间长期进行战争的同时,日本倭寇开始了对朝鲜的侵略扩张。四世纪中叶侵占朝鲜半岛南端的任那,作为向北扩张的据点。公元367年跟百济建立朝贡关系,岀兵控制新罗。而高句丽历来把百济、新罗看成是自己的朝贡国,于是便于公元400年挥军南下讨伐百济王。此后,大和军与高句丽军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争,然后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至公元562年,大和国的侵略势力才被新罗逐岀朝鲜半岛,但其侵略企图并未放弃,一直虎视眈眈的盯着朝鲜半岛。

2、 白江口之战的导因、序幕和经过

1.高句丽进攻新罗成为白江口之战的导因

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中国进入隋唐时代。 这时的朝鲜半岛依然三国鼎力时期,相互间的斗争进入了更加尖锐、激化的阶段。三国中当属高句丽实力最强,它南与百济、新罗争夺汉江流域与北同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高元进攻中国辽西地区,被隋朝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杨坚闻报大怒,但是杨坚好大喜功要求进攻高句丽,便于是有了连续三次的大举东征高句丽,由于此次战争不得人心,实际上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642年11月,高句丽发动武装政变,残杀了与唐通好的高句丽王高建武及群臣百余人。高句丽调整了对外政策,采取了联合百济进攻新罗的方针。新罗遣使赴唐,乞兵救援,说百济攻取其国四十余城,并且与高句丽联兵,谋绝新罗入唐之路。新罗当时是唐朝的''委质国家,朝贡不乏''。 唐太宗便亲率大军东征高句丽。在攻打安平城时,遭到高句丽军顽强抵抗,围城四月不能攻克。时至深秋九月,天寒粮尽,士马难久留,唐太宗只得下诏班师回朝。

2.唐军破百济,拉开白江口之战序幕

唐军从高句丽撤退后,高句丽不顾唐朝多次警告,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不止。新罗面临高句丽百济联盟进攻的严重形势,一方面积极整顿内部,另一方面频频岀使唐朝,继续采取联唐以制御百济和高句丽的方针,积极要与唐朝靠拢,乘上了唐朝大哥的保护伞。

公元660年,百济在高句丽援助下数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再次向唐求援。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李治决定发兵东征。接受过去隋炀帝和唐太宗东征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悬军深入,军队虽多,粮运匮乏,终难成功。因此应改变作战方略,必须首先在朝鲜半岛上找到立足点,作为根据地,以造成对高句丽的南北夹击之势。当时朝鲜三国,新罗与唐关系最为密切,但受到百济和高句丽的包围,新唐通路被遮断。百济在半岛西南部,唐军渡海易于直达。百济力量较小,不同于高句丽,也易于征服。采用此方略,从战略上得到了肯定。

同年4月,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率水陆军十万,联合新罗之兵同征百济。8月,唐军由山东半岛成山角渡海,在朝鲜半岛熊津江口登陆,击败百济守军后,直趋百济都城泗酒。百济王义慈及王太子扶余隆战败岀降。

(白江口战役战略图)

公元661年,百济僧道琛、故将扶余福信聚众据守周留城。他们从日本迎回百济故王子扶余丰而立之,并引兵围困刘仁愿于百济府城。唐高宗闻讯,诏命青州剌史刘仁轨率军东渡援救刘仁愿。刘仁轨御军军纪严整,所向披靡,在熊津江口大破百济兵。公元662年,百济王扶余丰,再次派使节分别赴高句丽和日本,乞求出师,以拒唐兵,欲图复国。日本则乘机派遣阿倍比罗夫率水军渡海援助百济。翌年九月,唐新联军与日百联军相遇白江口,会战爆发。

(三)白江口战役经过

白江口战前,唐新两国将领集会,商讨进攻方向。会上多数将领主张百济之加林城为水陆要冲,宜先攻之。会议采决定兵分水陆两军,陆军由唐将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领前进,刘仁轨则与别将杜爽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 入白江,会合陆军后同趋周留城。当刘仁轨水军到达白江口时正与日本水军相遇,战争开始。关于这场水战的具体情形,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滔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百 济王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 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耽罗国使,一时并降。百 济诸城,皆复归顺。''此后第八天,周留城之百济 守军向唐新联军投降。

(白江口战役旧址)

白江口战后,唐高宗命刘仁轨镇守百济。改变了朝鲜三国长期并立、高句丽最强的格局:百济灭亡了,新罗壮大了,高句丽孤立了,而且赶走了日本势力。唐朝不但在半岛上有了积粮练兵的根据地,而且造成了对高句丽南北夹击的局面,在战略上取得了绝对优势。

(唐军战舰)

三、白江口战役的重要意义

(一)白江口战役为朝鲜半岛走向统一开辟了道路。

随着百济、高句丽的先后败亡和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朝鲜三国并立的格局已不存在,这就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扫清了主要障碍。白江口战后,新罗王金法敏力图合并百济、高句丽旧地,把统一朝鲜 半岛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因此,它的对外策略则 由联唐逐渐转变为反唐。此后,中朝关系也进 入长期友好和密切交往的新时期。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行驶路径)

(二)白江口之战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从总体上看,白江口之战不但没有影响中日关系,而且还更加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这是因为自白江口之役后,日本愈崇拜景仰我国之文化,故遣唐使留学生之派遣,特别是日本的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对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然后把唐朝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陆续传播到日本,极大地促进了日 本''大化改新''的进行,促进了日本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