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又称五龙山,位于县城北20公里,面积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为吕梁山南段最高峰。该保护区是山西省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五鹿山建有五鹿庙,相传是为祭祀春秋时期晋国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庙内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庙内正北有五龙洞,四合院式,建筑40余间,面积2976平米为明代建筑。深约20余米,高3米多,内有五龙圣母雕像5尊,西侧有一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言可通陕西,洞内湿润滑腻,最高处的钟乳石上滴落着涓涓水珠。据说水珠多少可以预测天气阴晴,
五鹿山还建有五龙圣母祠,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为祭祀日,届时庙内会搭台唱戏,来庙拜祭的四方邻客络绎不绝,此处“龙母灵崖”为蒲县古八景之一。 古代及近代科学研究
保护区的五鹿山位于临汾盆地之西,相传尧时就有“草本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丰登”的说法。据载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有关山地垂直分布以及阴阳坡的差异也和五鹿山植被分布基本一致。1876,1879,1880,1884年,俄国人G.N.Potanin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1905—1908年, 1914年,美国人F.N.Mcger多次来山西采集标本;法国传教士E.Licent先后7次来过山西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存放于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及天津北疆博物馆(改天津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部分活动涉足五鹿山。王作宾先生曾于1933—1935年在晋南北进行植物调查,刘继孟先生1934年调查植物植被工作也到过五鹿山。
现代科学研究
1949年后,崔友文先生,中国林科院宋朝枢先生先后去过五鹿山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1970年代,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罗菊春教授全面考察了五鹿山生态地理环境和森林资源。山西大学王福麟等调查了五鹿山褐马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发表了《褐马鸡居留地变迁与环境演替》(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
1980年代,山西师范大学毕润成等考察了五鹿山的植被类型和分布规律及白皮松林生态地理特征,发表了《五鹿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分析》(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刘焕金等调查研究了五鹿山的褐马鸡种群特征和栖息地生态。
1985—1988年由山西省林业厅等单位组成“山西植被研究组”,对五鹿山植被作了全面的调查。
1984—1986年,《临汾地区国土资源》课题组对五鹿山土地资源类型、森林植被、动植物资源及区系进行了研究。19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光美等对五鹿山的褐马鸡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论文《山西五鹿山地区铁矿开采对褐马鸡活动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
1997年前后,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晋东南学院、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把五鹿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山西师范大学师生在五鹿山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群落调查作样方1000多个。据相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后,各大院校、研究院所进一步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褐马鸡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开展了研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