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河的温河灌区综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阳泉市郊区温河灌区位于郊区北部,距市区25Km,是一项引、蓄、提相结合的小(1)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71年11月开工,1981年l0月竣工。主体工程由油瓮水库、两岔河高灌站、干支渠组成。
温河发源于盂县方山,由乌玉河、秀水河、香河、里会河、石店河、荫山河、下罗河等七条河流汇流而成。其干流从南流村流入我区,至辛庄入平定县境,在平定县娘子关与桃河汇合称为绵河,至河北省流入滹沱河,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属季节性河流。油瓮水库大坝以上流域面积为600平方公里,该地区属无水文资料地区,但降水资料较多,故利用当地年降水资料,并借用相似地区年降水径流关系推求本地区年径流量。
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28万立方米,控制流域输沙模2372t/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400万吨。
油瓮水库位于温河主河道上,有效库容8()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00平方公里。大坝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坝底高程为803.00m,坝顶高程为821.75m,坝高18.75m,坝顶长60m。水库设计标准为五十年一遇,校核标准为百年一遇。
两岔河高灌站位于油瓮水库下游约500m处,泵站机房采用分基型机房,一列式布置12SH-6型机泵两组,设计泵流量为760立方米/t,配套电机300kw,铺设中400压力铸铁管道500米,总扬程86.7米。
温河灌区共建有南、北、总干渠3条,其中总干渠为从盂县温池导流坝至分水闸,总长9.02km,设计过水能力3立方米/秒;南千渠为从分水闸至郊区自来水公司,总长l 7.87km,设计过水能力2立方米/秒;北干渠为从分水闸至西南舁乡龙江水池,总长7.59km,设计过水能力1 立方米/秒。建有支渠1 l条,总长27.44km。
工程总投资800万元,总工期10年,投工150万个(不包括群众义务劳动),总工程量为70.6万立方米。
温河灌区是郊区七十年代兴建的一项骨干水利工程,是全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灌区建成后,曾解决了郊区北部原6个乡(镇)76个村庄10万余人口和13个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1.2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为郊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温河水利工程是文革时期“边设计,边施工,边受益”的三边工程,工程运行后其后遗症逐渐暴露,加之多年运行,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遂先后于1988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大的维修改造。1988年维修改造于当年8月开工,1989年10月竣工,历时l5个月,总投资208万元。维修渠道11.89km,更新10kw高压输电线路606km,机泵两组;增设和更新通讯线路38.71km。200 1年维修改造于2000年1()月开工,2001年11月竣工,历时13个月,总投资444.57万元,完成U型混凝土渠道改造20.48km,处理隧洞衬底及局部冒顶段3 8个,处理渡槽防渗8座,改造闸门l 3处,增设放水阐1 0个。灌区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率达到了80%,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了2万亩。 郊区温河水利工程———这条盘绕在悬崖陡壁上的“人造天河”,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温河水利工程是我市解放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一项最大的工程。它包括全长120多华里的干、支渠,长达1000米的十个渡槽,全长20多华里的54个隧洞,19条倒虹吸,还有三座蓄水300多万立方的水库。全部工程竣工后,郊区8个公社受益,除解决人、畜用水外,还可浇地50000亩。
温河,发源于盂县方山,上游由七条支流汇聚而成,是我市北郊的第一条大河。在万恶的旧社会,温河两岸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温河水从脚下流过,而山上却是“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岁岁种庄稼,年年都歉收”。三郊公社火石岩大队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大爷,给我们讲述了解放前贫下中农的悲惨生活:1920年,火石岩连续八九十天没下过一滴雨,水窖干了,河水枯了。人们在干旱的死亡线上挣扎。每天天还不亮,人们就担起水桶,爬山越岭到八里、十里、甚至十五里地以外去找水。担回一担水,足足需要半天时间。吃水都这样困难,又哪里有水浇地呢?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干旱的威胁,逼得穷苦农民卖儿卖女,背井离乡。那时的火石岩村只有一百七八十口人,光饿死和逃荒外出的就有三十六口,有二十多户人家被迫卖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当时人们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温河水呀弯又弯,两岸人民真苦累;地主老财逼租债,吃水更比吃油难。穷苦人们无活路,卖儿卖女骨肉断。”这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多少年来,温河两岸的人民多么盼望着有朝一日“青龙”上山,解决人、畜吃水,灌溉万亩良田。韩庄大队有个老贫农,叫赵虎来,60多岁了。在旧社会,他给地主放了半辈子羊,一直奔波在温河两岸。他总是想,那一天才能引温河水上山,让庄稼不再受干旱的摆布?每天放羊中,他让羊在一边吃草,自己就坐在一边望着温河动脑筋。终于他想出办法来了:测量出一条引水线路,用牵牛镇烧出的瓷缸,把底捅透,一个个套起来,把水引回韩庄。他背着干粮来到了盂县温池,用放羊鞭作水平仪,一鞭杆一鞭杆地测回韩庄,测量出了一条引温渠线。他没有文化,更不懂绘图原理,就仅用自己能看得懂的图案画出了一张引温线路图。这不是一张简单的水利蓝图,它寄托着郊区十二万人民盼水的强烈愿望啊!
人民公社化以后,郊区人民曾多次作规划、打报告要求把温河水引来浇地,但由于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加之,当时部分领导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工程一直没有上马,干早缺水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变。
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郊区广大人民再次向区党委提出了引温河水浇地的要求。这么大的工程,要投资,要技术,要材料,就凭我们能行吗?大部分同志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毛主席的教导,是大寨精神,我们按这个方针办事,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兴修温河水利工程可不能等、靠、要,要自力更生大干快上。区党委认真学习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狠狠批判“官办水利”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一致通过决议,提出“一套宝书两只手,自力更生绘新图。引进温河水,浇地十万亩,奋战三五年,郊区变江南”的战斗口号,依靠全区广大群众完成温河水利工程。
郊区党委成立起温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原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刘树环亲自带领温河工程设计人员,爬山涉水,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搞出了温河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11月,温河水利工程就要开工了。这消息,像一声春雷响彻云天,震撼着奔腾的温河水;这消息,像阵阵冲锋号角,激励着我们去参加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
一封封充满革命豪情的决心书、请战书像雪一样飞向各级党委。李家庄公社柳沟大队有一位近60岁的老贫农叫李三小,他一听说要兴修温河工程,连夜修好铁锨,编好抬筐,准备上工地。当他听说大队让他儿子上工地,就找到大队干部说:“把温河水引回郊区,这是我多年的愿望。我如今快60岁了,憋了几十年的劲不使在温河工地上,我死也不瞑目。”
初到工地,困难重重。没有住房,西南舁公社连队三百名指战员挤在一个仅有八十多口人的村子里。
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石料,引水战士就地取材,爬上几十米高的山上开山取石。开始,一炮就能打几块石头,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李家庄公社连队排长梁玉锁,敢想敢干,采取放大胆爆破的办法,在半山腰中挖了一个十几米深的山洞,装了七百公斤炸药,一炮就崩下石料一千立方米。
在整个温河水利工地上,到处都在迸发着群众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有比人工操作提高工效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各种各样的土卷扬机,土起重机,高空运输线;有群众自己创造的简便省力的爆破法,打眼法等。然而,最能体现群众聪明智慧的,还是总干渠上凌空飞架的渡槽。
西南舁公社连队承担的总干渠二号渡槽,全长七十米,高三十米,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净跨二十四米。建筑这样的渡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把五六吨重的大梁吊到十几层楼房高的空中,并使它按设计联结合龙,需要大型的起重设备,怎么办?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郭忠秀同志,深入到群众中去,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发动群众想办法。他细心琢磨着来自各方面的设想和建议。最后决定采用钢丝绳吊装法。他们先打了两个地锚,把两条钢丝绳吊到十几层上,做了几组滑车,进行吊装。但是由于地势复杂,两岸没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加上大梁重,第一次吊装地锚被拔坏了。他们不灰心,不气馁,认真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奋战两天,抢修好地锚,进行第二次吊装。这次,他们采用了高空滑车吊装与绞磨机、稳车起重相结合的方法,有电就用电起吊,没有电就发动群众人工起吊。终于把四根大梁平稳地安放在桥墩上。一座现代化的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渡槽横跨在深山峡谷之中。
温河流经的盂县地带,是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的群山。走在半山腰中的羊肠小路上,那真是胆颤心惊。抬头看,只见一线蓝天;低头看,是百丈深渊。可是有谁曾知道,就在这高山峻岭中,引温战士为打通一条条隧洞,曾与岩石进行过多么顽强的斗争!
总干渠经过的一号洞,是全渠有名的重要工程,全长二百七十多米。它的艰难不仅在于长,而且地质结构全是本溪岩层,非常难打。在这里担负施工任务的荫营公社连队的广大指战员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在连长史利亭的领导下,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伟大教导,坚定地表示说:“石老虎硬,没有我们的骨头硬,我们敢和石老虎碰一碰!”他们抡锤打钎向岩石展开了进攻。女青年张变英开始每天只能打十几厘米,她在别人收工后,对准石头上的一个固定点练、胳膊肿了继续坚持,只用了四五天,就学会了抡锤打钎,现在她一连能打三四百下。女青年史爱英一人能捉两根钎。一次,大锤打着了她的手,鲜血直流,但她咬紧牙关不下火线。在这群勇猛的战士面前,石老虎终于败阵了。隧洞打进几米后,新的困难又来了,本溪岩石经风吹后,很快风化,造成了严重的塌方,最大一次达到一百多方。淋头水也如小雨似地落下来。引温战士描述洞里的情景时说: “进洞四下看,到处下‘炸弹’,选好立足点,争分夺秒干。”尽管塌方严重,淋头水大,指战员们并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他们组织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突击队,搭棚、支桩、砌旋。淋头水从每个人的头顶浇下来,全身上下无干处,但大家不叫苦不叫累,拧干衣服再接着干。就这样,他们在两个月时间内,就保质保量地打通了一百二十米的山洞。
在一连串险峰的北端,是全渠有名的险要工程地带,山上是白云缭绕的悬崖绝壁,山下是日夜奔流的温河水,要在这一百米高的半山腰劈出一条四五米宽,一米八高,长六百米的渠道,该是多么艰险啊!
艰险锤炼英雄,英雄征服艰险。河底公社连队副连长任根银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学习林县任羊成,越是艰险越向前。”他腰系大绳,手拿铁锤钢钎,爬在半山腰中,悬空作业,打眼、放炮、崩山。当时正是数九隆冬,天寒地冻,刺骨的西北风卷着沙土打在他的脸上,针扎似地疼,手上也震出了道道血口子,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个小时左右,打石在四方以上。“干部敢下海,群众敢擒龙”,第二天就有二十多个青年照着任根银的做法,也要系大绳,爬到半山腰上打眼放炮。在两个月内,他们就在高山峻岭中开出了一条六百米长的渠道。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四年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辛苦劳动,已动土石二十五万多方,完成阴渠四十多华里,隧洞四十一个,渡槽四个,容水一百万吨的水库一座,倒虹吸六条。一幅“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沟沟建起高灌站,郊区变成小江南”的美丽宏图,不久将会呈观在人们眼前。目前,在毛主席的两首词和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以及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鼓舞下,温河水利工地的广大指战员正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蟹”的英雄气概,高昂的战斗姿态,乘东风,鼓干劲,备石料,打隧洞,努力实现三月份消冰水回荫营,为三年实现大寨区,把郊区变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本报第二十一期通讯员学习班学员、本报记者) (刊于1976年1月24日《阳泉报》,有删节) 1971年11月,温河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1981年10月,温河水利工程正式竣工。
1999年9月至11月,灌区针对温河上游污染严重,影响库水水质的问题,投资73.71万元,在油瓮水库库底铺设了内径为600mm的砼预制管1835米,进行蓄洪排污,做到了污水不进库,解决了油瓮水库长期存在的水源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大大提高。
1999年4月27日,原市委书记田霍卿到温河灌区视察工作。
2000年5月17日,原市委书记程步云到温河灌区调研。
2001年6月19日,原市长郭良孝到温河灌区视察改造工程进展情况。
2001年11月21日,原省水利厅厅长李英明到温河灌区视察工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