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03-20
我把你问题中的“程序”理解为“过程”。简单说一下。
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为例。
先找可能存在此类微生物的环境,如森林里的枯枝烂叶和腐质土。采好样品,拿回实验室,首先进行扩大培养。就是把样品中所有的微生物都培养增殖。一般就用全营养培养基。
培养液稀释不同倍数后,做平板单细胞培养,这时就要用到“筛子”了。对于纤维素酶产生菌,筛子可选用可溶性纤维素。平板培养时,用可溶性纤维素作唯一碳源,不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就不能生长(或生长极弱),把生长良好的微生物挑选出来,再进行扩大培养,再用纤维素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并挑选生长优势菌落,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多挑选几支进行对比选择)。几次以后,用纤维素粉(不溶性的)做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平板培养,纤维素酶产生量越大、活性越高,产生的透明圈直径就越大。用这种办法可能对酶产生量大、活性高的菌种做进一步筛选。
其它目的微生物的筛选步骤也差不多。
关键是采样地点的选择和“筛子”的设计。
菌种筛选好后,一般是用正交实验确定培养基组成。先用单因素实验,再进行验证。在进行扩大实验前,可根据小试确定的培养基组成,用低成本原料进行替代性实验,以降低工业化生产时的生产成本。然后用小型发酵罐进行中试,进一步摸清产酶条件,如培养基组成、通风量、温度、发酵各阶段条件控制方式。。。。等等。就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了。在工业化生产时,在数十吨至百吨罐中,还要进行几次实验,进一步摸条件和条件控制。
在进行产酶微生物的筛选和发酵条件摸索的同时,还要对酶的提取技术进行研究,还要对酶的性质、最佳作用条件等进行研究,对研究出的工艺进行评价,以确定开发出的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的高低。
差不多就这样。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