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发展情况及认识建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20

2005年5月28日至6月10日,调研组赴闽赣两省对地勘单位属地化后的改革和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虽然,闽赣两省地勘单位级别、队伍规模、经济基础、所处环境、发展现状、改革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探索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的转轨方式,则都包含着许多地勘部门共同的特色,现将其特点和认识予以简要地总结,以供相关部门开展行业管理,指导地勘部门深化改革的参考。

一、地勘单位正向“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推进

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7]37号)、《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01]2号)文的要求,两省地勘单位除个别外,都实行属地化管理,同时除个别单位划属公司管理体制外,其他均属事业单位。

各地勘单位都在保持事业体制框架下,积极探索实现“企业化”之路,坚持以发展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适应、开拓市场,主动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范畴。各单位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运作方式多样,但总体而言,在经济规模、产业格局、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职工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虽然目前依然还存在着思想认识、原体制留下尚未解决的困难和新形势下遇到的许多新问题,但各单位基本上能正确面对,并正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逐步地迈向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目标。

二、坚持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努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实力,为“企业化经营”打基础

地勘队伍属地化,实现了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变革,促进了基础性、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开,各地勘单位已基本适应了这种变化,并能根据区域经济和自身优势开拓市场,在调整、发展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更深地融入市场,取得新的发展。福建、江西两省地勘局2003年总收入分别达到9.5亿和8.4亿元,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增长。其他各地勘单位,队伍规模较小,但发展很快,如江西核工业地勘局,2003年总收入达9亿元,而其职工总数仅为3300人。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勘单位产业基本框架总体上仍沿袭属地化前的形态,但根据新形势,新的市场变化情况,在结构调整中,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使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目前,各地勘单位产业主要包含:地质勘查业、工程建设业(过去所称的地质市场)、矿产开发业等多种经营。

(一)地质勘查业

这些属地化的地勘单位,无论其队伍规模的大小,现实矿产勘查项目和投入的多少,在产业发展设计上,都一致地把地质勘查业作为主要产业放在首位,并为此做出努力。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探矿权和寻求在找矿上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地能够稳定和保持住一支技术人才队伍。

现以两省地勘局为例,其特点:

一是基本实现了公益性、基础性与商业性项目资金分开运行;

二是基本实现了项目、资金来源多元化。投入勘查资金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央和地方资源补偿费、地勘单位从地勘费基数中划出和自有资金,国企及其他事业单位、民企及个人、其他社会资金。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虽然目前后3个部分的资金量尚较小,但在迅速增长。

三是地勘单位近几年开始逐步加大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入。特别是矿业权流转制度的实施,矿业权转让成功的激励,更拉动对矿产勘查投资的主动性。

四是发挥地勘部门的优势,高度重视探矿权的取得。应该说目前两省主要成矿远景地段多为地勘部门所登记,福建地勘局从2001~2004年,每年登记勘查项目均在百项以上,其他各地勘单位,也是尽可能地去争取勘查登记项目。

五是地勘单位勘查工作呈现多种形式:独资、合资、合作、参股、委托等。

六是通过加大投入,取得一批较好成果。如福建地勘局近3年新发现各类矿床16个,新发现矿点33个,新发现成矿远景区22个;江西地勘局2001~2003年新增矿床(点)46处,新发现矿床9个,新形成或基本形成勘查基地17个,这也说明虽然东部地区找矿难度大,但还是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根本的是要有资金投入。

七是探矿权转让已成为各单位关注的新焦点。两省地勘单位所以尽可能多地进行勘查项目登记,其主要动因是探矿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大部分单位或多或少都获得实际效益,但主要还是两省地勘局为主,福建省地勘局几年来转让探矿权、采矿权35个,价款达28464.3万元,收回价款7982.66万元,合作1150.91万元;江西地勘局2001~2003年转让矿业权15项,总价款7000.05万元,到位资金788.7万元,其中探矿权转让11项,价款6828.91万元,到位资金684.7万元,矿业权市场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

八是吸引外资或走出去勘查仍然是普遍的薄弱环节。

(二)矿产开发业

地勘单位矿业开发,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设想在20世纪80年就已提出,并在有条件的地勘单位先后实践,特别是贵金属矿的开采。福建局办的钽钼矿、江西局办的富达盐矿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矿业开发有向下游产业发展趋势。虽然矿业的收入在各单位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如闽、赣两省地勘局矿业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8%、4.5%,其他单位远小于这种比例,但其利润却都较高,且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以及开发主导思路的转变,在对原有矿山企业整顿、提高的同时,深化改革,大胆改制,一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办矿,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以探矿权转让价款部分或全部参股办矿。如江西地勘局原富达盐矿改制成功,以及该局在2001~2003年15项矿权转让中,有4项价款约5000万元参股开发,福建地勘局有1150万元价款参股开发。矿业开发在有资源条件的单位中,将改变其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呈现出新的生机和良好的趋势。

(三)工程建设业

工程建设业目前仍是各单位支柱产业,包含工程施工与工程勘查,以闽、赣两省地勘局为例,该业收入均占单位总收入的1/2左右,而且就业人数较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含量日渐提高,各单位都仍予以加强,并向集约化、集团化发展,是最有条件实现成立独立企业的部分。

(四)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是多门类产业的统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战略,该业发展很不平衡,各单位一直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变化、提高,这方面原工业部门地勘单位发展更具特色,如原福建省核工业294队办的轴瓦厂,产品远销国外,年产值达亿元;江西省有色地勘局创办的锆化工厂,已成为全国同类产品4大企业之一。多种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发展前景看好,各地勘单位都在据自身条件理性地把握机遇。

三、积极探索队伍结构调整模式

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地勘队伍结构调整就成为各地勘单位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闽、赣两省地勘单位,基本上是事、企两种机制同体运行,即所谓“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根据自身条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闽、赣两省地勘单位中结构调整也有亮点表现:一是江西地勘局以区域为单元的结构调整,江西地勘局在赣州地区原有908、909、赣南地调队等3个地质队,根据市场的要求,局以分步实施的办法拟将3个单位合并,实施资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一步从2001年开始,把赣南地调队与908队通过资产重组,内部事企分开运行,股份制改造,构建大队框架。2004年4月又将909队并入,实现三队合一,重组成赣南地调队。重组后的赣南地调队职工3431人,总资产1.1亿。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内部事企分开、达到了做大做强目的;二是福建化工地质队,队伍不大,仅300人,但改革力度不小,在产业发展、企业改制、内部管理加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005年拟内部准备全员改变劳动关系,男50岁、女45岁以下实行重新聘用;三是福建有一地勘单位中出现初级找矿公司、找矿人的模式。某局有一“草根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国有股51%,个人股49%,现有人员20人,有一座金矿山(与社会合作)独立运行。2004年给原单位11万元回报,职工分红22万元,但因现行有关政策制度的制约,人员不愿意与原单位脱离。某局有人停薪留职,组建个人找矿公司找矿等。在外因的推动下,队伍结构逐步完善。

四、认识与建议

(1)从总体看,闽、赣两省属地化后的地勘单位在改革和发展诸多方面都做很大努力,也取得长足的进展,但目前无论从认识深度、改革力度,经济基础等,离实现“企业化经营”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2)在事业帽子下实施企业运营,这是目前各地勘单位基本统一的运行模式,而且希望能尽可能地予以维持,但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这种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在运行中必然矛盾逐渐突出,“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难以维持。如福建省就提出一个单位不能既是事业法人又是企业法人,省人事部门正在催办改制,推进企业化,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加大,改变这种事企同体的外部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地勘单位必须主动面对,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形势要求。

(3)地勘单位结构调整的力度应该加大,若仍以队为基本单元,因资源总量的限制,难以增强竞争力,最好以局或地域为单元,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求发展,并为加速实现“企业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4)属地化后地勘单位,原主管部门已脱离管理关系,属地政府的管理又未全部到位,实际上各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是“各显神通”,虽然相互间亦有交流,但局限性很大。因此,加强行业管理,对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予以及时指导和支持显得十分必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