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解读(一):盘古开天辟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宇宙的诞生和演变一直是人类文化探究的重要主题。与现在基于科学视角的各种理论不同,早期人类对其探索的独特性在于它的神话思维视角。因此,我们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创世神话中找到远古先民们对宇宙问题的认识。

就我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来说,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劈地,其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故事全文如下: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现在的科学观念看,这对破解宇宙的奥秘似乎没什么用,但这对研究早期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演进、传承与流变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内蕴一:“混沌”思想

首先,最值得挖掘的就是盘古神话中的“混沌”思想,这对理解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和哲学意义上的宇宙观至关重要。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创世神话中,“混沌”都主要表示天地未开之前,连在一起的“无形”、“空虚”、“黑暗”、“万物混沦”的状态,世界就诞生于这片混沌之中。

比如,《旧约·创世纪》讲:“地球是空虚混沌,神的灵运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就描述了上帝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前世界的状态。还有汉代著作《淮南子·精神训》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也反映出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

在我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中,则把“混沌”看做一个特定的时空阶段,特指宇宙形成前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迷蒙状态。在《列子·天瑞篇》中,就将该时空阶段列于“先天五太”中的第四太“太素”之后。此处所说的”先天五太“指的是由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时空阶段,分别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其中,第一阶段”太易“,是指虚无寂然的阶段,此阶段“视之无物,听之不闻,循之无物”;第二阶段”太初“,是指开始有气的阶段;第三阶段”太始“,则指开始有形的阶段;第四阶段”太素“,指开始有质的阶段;接下来气、形、质三者兼备,呈现出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就是“混沦”,或说“混沌”,又称之为“一”,也就是“太极”。然后,由“太极”一生为二,轻者为天,重者为地,再“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在西汉末年比较系统的论著《周易乾凿度》中,就把宇宙生成论的图式定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在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纪》中,则把盘古开天劈地的过程描述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充分体现了天地是由混沌状态一分为二的宇宙观念。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混沌”思想,是汲取了我国古代普遍宇宙观念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人民解释宇宙诞生的一种文学尝试。它既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对所居世界的直观认识,也反映了本民族宇宙观念的嬗变与传递。

文化内蕴二:“阴阳”观念

其次,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阴阳”两极观念也值得重视。毕竟,这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在《三五历纪》所载的盘古神话中,直接体现“阴阳”两极观念的就是“阳清为天,清浊为地”,但是“阴阳”两极观念却不是这则神话的首创。

至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把天地生成变化的动力认定为“阴”和“阳”,而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所提出的“道”即为宇宙的本原,而“阴阳”二气就是万物生成的基本动力。随后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宇宙论哲学,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这就已经蕴含了阳气生天,阴气生地,阴阳二气交合而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念。而到了西汉末期的《周易乾凿度》中 ,则直接表述为:“轻清者上于天,浊重者下为地”。至此,《三五历纪》中,盘古神话所使用的“阴阳”观念已经很明确。

不过,在徐整的另一著作《五运历年纪》中,关于盘古神话中“阴阳”的表述,则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从此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盘古是阴阳交感所孕育的“中和”之气化生的“人”,并非先天地而生,以一己之力开辟天地的神灵。这里所沿用的“阴阳”观念,明显是庄子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的宇宙生成观。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阴阳”两极观念,亦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各家“阴阳”学说的产物,是多种文化因素综合形成的成果。

文化内蕴三:天人合一

最后,盘古神话中“垂死化身”的宇宙观,则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源头,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而庄子则将其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也就是说,他主张人与天、地、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而人要打破“藩篱”,顺其自然,从而回归“万物为一”的状态。

而这种关于人与自然、天、地的相通性,在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精神训》中则有比较细致的表述,原文如下: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念中,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和天地万物相互对应起来。由此,也不难理解处于三国时期的徐整,会在《五运历年纪》中描述盘古“身死化万物”了。

综上所述,盘古神话中“垂死化身”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早已有之,是汲取了古代各家“天一合一”思想的成果。

笔者说

普遍观点认为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原始先民的思维产物,经过历史长河的不断积淀,最终于公元3世纪成书于文献。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盘古神话不是原始先民的作品,因为盘古开天神话出现的时间较晚,且在之前的文献典籍中没有任何资料佐证,反而有不少资料证明它是好事之人根据已有的各种文化因素综合编撰而成的“伪神话”。

而笔者的上述所论似乎更是证实了后一观点。对此,仅谈谈笔者个人的态度与看法:

首先,在有可靠材料出土以前,笔者并不支持其中任何一种;其次,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更多是厘清盘古神话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再次,本文立足文学本位,主要关注神话的审美特性、意识形态性和语言属性。

另外,文中引用处均已在文章中标明。

——完——

                                                                                     (注:本文首发于头条号:揽薇斋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