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详细资料以及他的著作和官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 1岁

十月十三日,出生于江浙行省婺州路金华县(今浙江金华)潜溪村。

1318年 元仁宗延佑五年戊午 9岁

与义乌(今属浙江)贾思逵之女贾专订婚。

1321年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 12岁

从塾师包文藻学习。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 15岁

进府学从闻人梦吉学习。

1334年 元顺帝元统二年甲亥 25岁

与贾专成亲。赴浦江(今属浙江)从吴莱学习。未几,代吴主郑氏东明精舍教席。

1346年 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 37岁

于浦江仁义里孝门桥建寝室三间。

1349年 元至正九年己丑 40岁

因大臣推荐,擢将仕郎、翰林兼国史院编修官,固辞。入仙华山“小龙门”中为道。在此撰成《龙门子凝道记》等。

1350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 41岁

携家迁至浦江仁义里孝门桥。

1351年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 42岁

与同门友戴良编定其师柳贯诗文为《柳待制文集》及《别集》。

1354年 元至正十四年甲午 45岁

再建前轩三间(青萝山房)。在此撰成《潜溪集》、《芝园集》等。

1358年 元至正十八年戊戌 49岁

朱元璋军队攻取浦江,偕夫人贾专、仲子璲、长孙慎避兵入诸暨。

1359年 元至正十九年己亥 50岁

携家还金华故庐。朱元璋命宁越府知府王宗显开郡学。王宗显延宋濂为五经师。

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 51岁

三月,以胡大海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应征至应天。

闰五月,以宋濂为儒学提举司提举。不久,奉命授朱元璋长子朱标经学。

1364年 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 55岁

十月,改任起居注。

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 56岁

三月,卧病京师官舍,朱元璋命归养金华。寻丁父忧。

1367年 吴元年丁未 58岁

四月,复迁浦江仁义里。

1368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 59岁

十一月,命纂修《元史》,任宋濂为总裁。

1369年 明洪武二年己酉 60岁

春,召至京。

八月,《元史》成159卷。

1370年 明洪武三年庚戌 61岁

正月,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

七月,修成续史53卷上进。以“失朝”由翰林学士降为编修。

1371年 明洪武四年辛亥 62岁

二月,授奉仪大夫、国子司业。

八月,任京畿乡试主考官。坐仪孔庙礼迕旨,降为安远县(今属江西)知县。

1372年 明洪武五年壬子 63岁

二月,召为礼部主事。

十二月,授奉仪大夫、太子赞善。(此前任过承事郎。)

1373年 明洪武六年癸丑 64岁

正月,择举人中年少俊异者,擢便修,令入文华堂学习,以宋濂为师。

五月,为《昭鉴录》作序。

八月,命编修《大明日历》,以詹同、宋濂为总裁。

九月,授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

1374年 明洪武七年甲寅 65岁

五月,《大明日历》编成,又据《大明日历》辑成《皇明宝训》五卷。受命与詹同议大祀礼。

十一月,受命考定丧礼。

1375年 明洪武八年乙卯 66岁

九月,明太祖命皇太子朱标及秦王等出游凤阳府,以讲武事。诏宋濂等从行。

十二月,赠父文昭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母陈氏封德人。

1376年 明洪武九年丙辰 67岁

正月,命宋濂等议定王国所用礼乐。

六月,授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仍兼太子赞善大夫。以送连长孙慎微殿廷仪礼司序班,次子璲为中书舍人。

十月,监察御史吉昌等弹劾宋濂等诣阙奏事、僭行左门、有违礼仪。诏宥之。

1377年 明洪武十年丁巳 68岁

正月,追封祖、父。赠父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母为淑人。赠祖亚中大夫、太常少卿。祖母金氏赠淑人。封妻贾氏淑人。令致仕还乡。六日陛辞,十日乘舟离京。

九月,来朝。

1378年 明洪武十一年戊午 69岁

十二月来朝。

1380年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 71岁

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濂长孙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杀。次子璲受株连被戮。宋濂当连坐,因马皇后及皇太子救援,改全家贬谪茂州(今四川茂汶)。

宋濂夫人贾专卒,葬浦江青萝山。

1381年 明洪武十四年辛酉 72岁

五月二十日,宋濂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自经卒,葬夔之莲花峰下。

作文《我与宋濂的对话》要写什么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

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

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

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 *** ;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

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

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

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

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我从宋濂身上学到了什么,作文、、500字左右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 *** .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宋濂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收于《古文观止》是同朱元璋同名的什么?

阅江楼记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上,濒临长江。

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静海寺、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

1374年,朱元璋在卢龙山设8万伏兵,击败陈友谅40万人马,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为纪念这一胜利,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人佳,入选《古文观止》。

600年来,阅江楼虽有2篇文章流传于世,却是有记无楼。

宋濂的简介

(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溪,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自幼好学,早年师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少负文名,元至正九年被荐为翰林编修,他固辞不就,隐居山中。

朱元璋称帝后,任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

洪武二年(1369)奉旨修《元史》,后因涉案被请四川茂州,途中病故,正德时追谥文宪。

宋濂推崇宗经。

认为只有孔子之文“才称之为文”,“六籍之外当以孟子为宗,韩子次之,欧阳子又次之”(《文原》),对于违背“温柔敦厚”传统的文章一律采取否定态度。

他擅长散文创作,尤以传记文成就突出。

代表作《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文章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宋濂善于抓住一些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并通过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刻划人物,艺术成就较高。

他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

宋濂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

曾受业于浙东大儒吴 莱、柳贯、黄潽。

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道教。

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征 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 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

后因其孙宋慎受胡惟 庸一案牵连,全家谪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有《宋学士文集》。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 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 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 之外又受“文”的诱惑。

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

在《文原》一文 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 里,文亦在哪里。

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 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 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 经之文”。

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

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 修正史多沿袭之。

《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 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 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

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 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 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

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 扭转,也还是有困难。

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 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 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

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 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

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 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 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 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 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 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

《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 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

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 秀美。

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

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 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 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读完宋濂的故事,写一篇习作120字

宋濂的敬师之道,不仅流传千古,而且他的诚惶诚恐,谨小慎微,也可与程门立雪相媲美了。

可怜了家境贫寒的宋濂了,不仅少不了公子哥阔少爷的讥讽,连追慕已久的名家大儒也是严声厉色,叱咄连连。

但若宋濂刚毅不屈,满腹怒气拂袖而去而去的话,也不可能有跻身明初诗文三大家的成就了。

一切事物的对与错,都由诛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若我们与宋濂一同求学于学馆,并且发扬个性,就算文辞再华美,天资再高,也会被强烈的师道尊严扫地出门。

反之宋濂走入今日的学校,面对老师“色愈恭,利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不仅会被同学们视为异己,而且糟糕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一定会造成面试屡败屡战的后果。

我们是幸运吗的,当从师畏师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变为民主平等时。

我们可以大胆的提出质疑,勇敢的发表见解,率真的指出错误。

向老师交流沟通、倾诉。

不仅仅可以更快的进步,而且与老师的沟通之中也增加了沟通能力。

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宋濂也许在读书中会淡去言不由衷的不快,但在一次次的欲言又止之中,封建制度已经将他求知、探索的天性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也不由得使人在赞扬他勤勉好学的同时萌发一丝悲哀。

这便不由得引出孙中山“学问”的故事了。

年幼的孙中山与宋濂面对的同样是严厉的教书先生,孙中山勇敢的提问获得回答;宋景濂的谦逊同样也使他学富五车。

此时用对与错在形容则不是太过偏激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总想把过去的事套入我们今天的时代。

正如我今天写着宋濂敬师的封建性,如果宋濂能够看到孙中山学问的故事,也恐怕只会微微一笑吧?...

写给《送东阳马生序》 作者宋濂的一封信。

急急急~700字啊~一定要是...

尊敬的老师:您好。

看过您写给我的赠序,我深深地为您的治学态度所感动,知道您作为对晚辈的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

现在的学习条件确实比以前好得多。

正如您所说的,可以随时向老师求教.可以博览群书.可以坐在大厅读经典古典……从前我自以为已经很珍惜在太子监学习的机会了。

也自以为真的珍惜时间了.可读了您对求学经历的自述.我才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如今依旧坐在学府中学习,但不同的是,每次我都回想起您的艰苦的学习条件,于是就更认真谨慎地对待学习,丝毫不敢放松。

我作为优秀的学生得以到国子监学习,吃穿全然不用顾虑,现在穿着绸缎的衣服、戴着宝石装饰的帽子的贵公子随处可见,我并不以为奇特。

只是我从不像他们一样穿戴,我明白学习贵在专心,有了那么多的宝饰,自然不专心,业不精便是自然的事。

今天老师您也在赠序中提及这一点,我颇感高兴,同时也感觉到您对我的期望:要一心向学,将来要学有所成。

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会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与同辈人在一起也会“择其善者而从之”。

您从前的学习、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却能学有所成,遍观群书。

而今我作为晚辈,又是国子监的学生,条件优越,是没有理由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

我将借鉴您的学习经验,记住您的教诲,时刻提醒自己要学有所成就得勤奋、专心。

再次感谢您对我的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生:马君则2009年5月30日

求一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的600字作文

读完宋濂的《》,我有数不尽的感受想要表达出来。

宋濂——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而从不慕同舍生……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

我们生活在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

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会理解他们……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

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

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宋濂正直这篇文章叙述了宋濂怎样的两个故事,表现了宋濂怎样的性...

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性格特点正直坦诚.君子之风.

关于诚信的作文500字的

我在书中看到:宋濂爱读书,因为没钱买,只好去借。

每次借书都讲好归还时间,人们都愿意借给他。

一次,宋濂读到一本好书,就要把书抄下来,但还书的时间要到了。

于是不顾夜寒,连夜把书抄了下来。

白天,他把书还给人家。

人家看到还是那么好、那么完整的一本书,就对宋濂说:“你还要看什么书,自己挑!”后来,宋濂成了一代文豪。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为人之本。

只要我们信守承诺,就能得到更大的“财富”。

不是说黄金有价诚信无价吗?所以“上帝”给了那个身无分文的人一筐“诚信”。

因为诚信创造了财富。

只有恪守诚信,“财富”才会源源不断地到你手中!这时候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就那我来说吧!那一次,原本与姐姐约好去陶庄。

可早上天气一点也不好,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本来我想:下雨嘛,姐姐应该不会等我了,我就不去了。

可转眼一想:万一姐姐在等我哪,我不是让她白等了吗?我还是去比较好。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真是这样。

我匆匆忙忙地去了,发现姐姐正等着我哪。

嘿嘿,雨也停了,于是我和姐姐去镇上兜了一圈。

一路上尽是欢声笑语。

那一天我收获的是快乐。

所以,朋友,记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有了诚信,不管你的人生是否够精彩,你都成为一个为快乐的人。

...

在我记忆的大海里,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伴着我成长的脚步,我已经淡忘了一些快乐和悲伤的事,但每当想起一个人时,我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在一个阳光明睸的早晨,我正在屋里写作业,妈妈突然叫到我说:“儿子,咱们家的土豆没有了,你出去买一点吧。

”我接过钱,爽快地答应了,蹦蹦跳跳地去菜市场了。

我没走多会儿,天突然阴了下来,我想:不好,天要下雨了,我要快一点。

我加快了脚步。

到了菜市场,我问一位大叔:“土豆多少钱一斤?”“三块五。

”啊,这么贵,把所有钱加起来都不够,我心里想。

这时,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拽住了我的衣服,说:“大哥哥,买我的菜吧,我的菜是刚从地里 *** 的,可新鲜了,才一块五一斤。

”我买了他的菜,匆匆回家了。

到了家,我要把剩的钱还给妈妈,可是我这才想起来,那位小弟弟还没找我钱呢!我拿了一把伞跑了出去,这时,老天爷已经忍不住了,哇哇大哭起来,我撑起伞,坚难地走着,生怕自己摔一大跤。

这时,我看到了这位小男孩子了,他好像在等谁。

我走了过去,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对我说:“大哥哥,你的钱。

”给完钱后,他就提着菜篮回家去了。

我看了看手里的钱,心里想:这是一位多么诚实的小男孩呀,要是人人都这么诚实,世界上还会有这么多的纠纷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宋濂的详细资料以及他的著作和官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