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养篇~见贤思齐学习他人的亮点,终身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一,【学有所得】

❣️1.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 述而》

发现别人唱的好,会求人再唱一遍。第二遍唱的时候跟着一起哼唱,孔子很好学,生活得很开心,很合群,他所在的地方气氛很好。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2.1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遇到了比你好的人,他是你的老师,遇到了比你糟糕的人,他是你的资粮,不善人者也可以给你提供教育的元素。所以好仁者,见贤思齐焉,恶不仁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现在很多人看到别人好,不是思考怎么跟他一样好,而是会想他怎么还不出事,见贤挑剔;见不贤,做吃瓜群众,做键盘侠,网上发表奇怪言论,传递暴戾之气。

✅2.3孔子则是反求诸己,我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4推荐书籍:《他人的力量》,知道你所处的那个朋友圈子,你周围的这些人能给你带来多大的这个变化。

❣️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公冶长》

3.1经天纬地曰文,孔圉天资聪慧(敏),特别好学,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能够向比他身份低的人请教,被封为孔文子。

3.2很多人经常需要维护自己内心的尊严,而当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他就会假装自己懂所有的事,都尤其在下属面前,这时候往往就会将错就错,错了没人敢说,最后爆发更严重的问题。

✅3.3子贡算是一个商业领袖,低位相当高又有学问,而他整天围着孔子不断的问问题,孔子说你其实应该把下面的事情搞明白再说。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4.1三个一块走就一定有能够教我的人,比我好的,我就跟他学,比我糟糕的,就反省,然后避免。三岁小儿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知道和做到还是有一个距离。

4.2现在很多人,不谦虚,不能对别人的成就随喜开心,经常看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多人期望他人的出糗、失败。当吃瓜群众,期待看他人笑话,甚至会落井下石,以此证明自己的好。做这样的事没什么了不起,不费劲,不用羡慕,就算特别能八卦的人,也不是了不起的能力,而是一个熵增(混乱度变得越来越高))的行为。

✅4.3反熵行为才是能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别人好的,能够承认他人的成就,并为之欢喜,向他学习;看到他人犯错,第一时间要反省自己,我是否做过类似的错事,发现自己有错并能改正。

4.4推荐书籍:《终身成长》,永远有一个成长性心态,无论别人做的对还是不对,都能从中发现可以借鉴学习进步的地方。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论语 宪问》

5.1这是到底为谁而学的问题。

5.2很多人会觉得,如果我们老板听了就好了...如果我老公听了就好了...你能不能给孩子推荐几本书,我希望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心知肚明。

✅5.3孔子说,学东西你是为自己学的,我能学点什么我能改变些什么,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5.4而今之学者呢,他觉得学的东西都为了给别人看,学了批评别人、指责他人。

5.5很多人觉得他学什么东西都没用,他感到强大的无力感,就越学越焦虑。因为你学完后你明白的事理,但是周围的人跟你所明白的事理不一样,你就觉得好像没用,这就是学错了,因为你老想改变别人。

✅5.6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越学越欢喜?越学越愉快[呲牙],越学越有力量。

学东西应该是为自己,对自己进行对照批判反思。而很多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不断地指责他人,更增加了他的无力感,越学越焦虑。如果学了东西觉得欢喜,有力量,学的东西都内化了,让自己发生了改变。

5.7推荐书籍:《思辨与立场》,这本书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学会批判自己的行为,批判自己的想法。如果希望越学越愉快,越学越有效,就把学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如果别人没有学,是他们缘分未到,没有到达那个触点,总有一天他会去学。

【选做】学以致用

为谁而学?我现在就是觉得学了很多沟通的课程,看了沟通的书籍比如非暴力沟通、高效演讲等,听了沟通的课程,比如即兴演讲、关键对话、不吼不叫等等课程。

可是面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会无头绪,跟老公的探讨中,也总是想用学的观点去说服他,当他我学的太多了,都没有用,因为孩子还是脾气那么大,我就会很生气,觉得他跟我理念不在同一高度,他真应该好好学学亲子教育。

今天的学习,让我知道,我不能把自己学成一个手电筒,老照别人,老觉得别人不够好,应该往内修,学了任何一个学问,以后对照自己,我可不可以变得更好。

记得上一次孩子跟小朋友吵架,就从他们的目标、换位思考的感受、彼此的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以及怎么做,效果很好,而不经常用后,就发现最近的一次同样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忘记跟他们一起去讨论感受跟需求的问题。

所有很多知识知道,到做到,还需要一个不断练习,大量练习的过程,刻意练习最终内化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

今日金句:知道——做——做到。从知道到做到,需要去做,去行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