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7-17
孔庙祭祀中的圣门人物,最初称为“十哲”,源于唐代开元八年(720年)。然而,由于国子司业李元的建议,颜子的配享被质疑不合礼制,四科弟子闵损等人原本未参与庙堂祭祀。他主张应将圣门四科弟子:德行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的宰我、子贡;政事的冉有、季路;文学的子游、子夏,列为正式祭祀对象,他们的祭像均为坐像。
到了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朱熹被提升到十哲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有若被加入十二哲行列,位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孔庙的大成殿内,十二哲的塑像被安置在殿内东西两端,每边各有六位。东面是闵损(子骞)、冉雍(仲弓)、子贡(端木赐)、子路(仲由)、子夏(卜商)和子若(有若);西面则有冉耕(伯牛)、子我(宰予)、冉有(子求)、子游(言偃)、子张(颛孙师)和元晦(朱熹)。
起初,这些人物的塑像存在,但在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原有的塑像被撤下,改为木主。孔庙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木主,朱熹和有若的塑像也在后来恢复。今日的曲阜孔庙,东西两侧各有六尊塑像,每两尊一组,置于龛中。这些塑像都身着冕旒衮服,头戴九旒冕,穿着九章服饰,手持躬圭。每位像前的木主上刻有“先贤某子某神位”的字样。原塑像是在清雍正七年制作的,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到破坏,直至1983年才得以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