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更需要有“工匠”精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力争做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其实,能称得上教育家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教师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到最后可能还是普通的“教书匠”。新时代背景下,“教书匠”有了新的含义,它与过去所说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有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教书匠”含贬义,强调教师的教,生搬硬套地灌输,强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阶段提倡的“教书匠”是强调教师应该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普适性,教育工作更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教师更需要从工匠那里汲取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看《大国工匠》栏目,深深地感受到,能称之为大国工匠的人们都能视匠心为立世之本,尽心竭力、精益求精、乐此不疲,对自己的作品有近乎苛刻的高品质、高标准要求。即使是一些技艺含量较低的工作,也绝不敷衍。他们专心致志,精心地琢磨,不停地思考和实践,提升品质和形成品牌是他们永远的追求,在他们心中,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这些,那该多好啊!教育也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慢工出细活”的艺术而不是简单的短平快的技术,更不应该是流水线般的“大批量生产作坊”。

如何练就“工匠精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深深的敬畏之心,把每一位学生看成独一无二的、发展中的、可爱的人和真正的朋友,给他们尊重,与他们共同探索人的发展的奥秘,共同参与和见证生命成长的奇迹,共同创造更多成长中的幸福和快乐,共同实现高效学习、高品质生活的人生价值或愿景。在此基础上,应全情投入,用心经营,执着专一,在平凡的岗位上发现和积累更多育人的奥秘、技艺、智慧。另外,教育人的过程还应是一种分享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合作的体验,是一种摒弃了狭隘和功利的沉浸和陶醉,是一种心无旁骛、心甘情愿、心心念念的热爱与主动,这些难道不也是“匠心”的具体表现吗?所有的大干快上、轰轰烈烈、风风火火都会背离教育的本质,违背教育的规律,都是不可取的。教师的匠心最后应该落脚到“静”字上,由静生定,由定生慧,博采众长、不断修炼、慢慢升华,最后炉火纯青,自成一格。若如此,就能称之为真正的“先生”了。

先生无所谓大小,有繁星点点,天空会更加灿烂和美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