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上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0

稻花香里说丰年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语言明白如话,基调轻快活泼,词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夏夜乡村图,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于北方沦陷区,年轻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南渡之后,曾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后来被排挤落职,但仍怀有恢复中原、以身报国的志向。在晚年时曾一度被起用,但没过多久就病亡了。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是主要题材。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沉雄豪迈、笔力浑厚,且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常发议论,在作词技巧方面对后世贡献很大,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创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词的下片一开始通过对仗手法的运用,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挺拔峻峭的奇峰。“星”、“雨”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乡土气息相呼应。词人笔锋一转,乡村林边的茅店便出乎意料地呈现在眼前。“路转”、“忽见”两个词则在写出词人忽见临近的旧屋时的欢悦之外,还从侧面描摹出其在稻花香中怡然迷醉的形态,余味无穷,从中可见词人艺术功底之深厚。

整首词前后呼应,笔调轻灵,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乡村夏夜清幽动人的风景画,词人的愉悦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


关于什么场景适合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可以看一下哦!

辛弃疾有首词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此来形容丘县农民漫画创作的发展再贴切不过了。(摘自彭占魁等《农民漫画家陈跛子和“青蛙”小组》)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那片田野上,土地曾经的贫瘠已成为历史。金黄的稻浪,歌唱着农民的小康生活,歌唱着国土资源卫士对人民的忠诚,对土地的热爱。(摘自黄云清等《金黄的旋律》)

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后,我要么是坐在月光下,听大人教唱“月光光,水光光,照得姐姐洗衣裳……”之类的儿歌;要么坐在门前,独自享受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乐趣。(摘自康美权《五月听蛙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