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异字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1. 文言文以字用法

以,有三个词性,多种意义: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1.介词 (一)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二)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例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把、拿、用 例子: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2.连词 (一)表示目的。 译为:来 例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二)表示结果。

译为: 以至、因而 例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译为:而或省去 例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 译为:认为 例子: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表述不够清晰,表格是二维的,信息量更多一些,你加我302693907,我把初中文言文的word文档发给你, 便于你复习。

3.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扩展资料 以,音已(yǐ),当代用法如下: 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岁以下。 表示用、拿,把,凭借,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表示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结果,译为“导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 表示于、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表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也作连词,同“而”,如城高以厚。

4. 古文中‘怪’,‘异’的用法什么时候是意动用法

例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

异:认为„„惊奇。

一般来说后面接代词时是意动用法,比如“某人甚异之”就是说某个人认为某事物非常怪异。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 宾语 十 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 宾语 十 当作(感到) 十 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希望可以帮到你~

5. 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字,不同用法,及用处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

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6. 古文中"见"字的用法

见是一个简体字(繁体字为見: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儿)”。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到),可以当做动词,名词,助词和形容词使用。

常用动词意思为看见,看到;进见,会见。

作为名词时可以表示看法,见解。

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形容词时表示现有的,明显的等。

见jiàn

(1)看法~解

(2)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 接触,遇到:怕~风。~习。

(4)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 会晤:会~。接~。

(7)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9)郑码:LR,U:89C1,GBK:BCFB

xiàn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