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人生如何规划?

如题所述

人生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我们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愿选择,所以我想今天跟你分享如何快速的找准我们的职业生涯定位,让你的人生不再迷茫。

那,我们将通过第一职场网的“一核双驱”生涯管理模型来进行详细解读。

所谓的“一核”,指一个核心,即:优势。

【“双驱”】

“内在自我驱动”=“性格特质+兴趣倾向+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构成;

“外在成长驱动”=“行业定位”+“企业匹配”+“路径设计”+“向上管理”构成

优势、内在自我驱动、外在成长驱动,共同组成生涯管理生态系统。

任何一个因素的缺位,都将导致这个系统出现问题。

那到底什么是“优势”?即内在自我驱动,解决的是“我适合干什么?”问题。

盖洛普公司通过长达25年、对超过200万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调查,提出了著名的“优势理论”:只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工作中达到持续完美的业绩表现。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木桶理论”。

盖洛普认为,一个人的优势由才干(talent)、知识和技能组成。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会,而才干则不能,因为它是受人的大脑神经思维支配的、天生就具备的一种本能的行为反应。

如果你干一件事情,一是出于你的本能去做,二是违背本能、硬着头皮去做,哪一种情况更容易做出业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与那些不能发挥优势的人相比,那些有机会每天都能做擅长之事的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可能性要高出5倍,认为自己整体生活质量较高的可能性会高出2倍还多。而盖洛普路径的切入点也在于“发现优势”,通过因材适用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盖洛普优势总计有34项主题,每个人在测评时都会测出排列前5项的主题。从数学排列组合的角度来说,总计会有33000000种组合。这么庞大的组合数量,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测评才真正能够发现人的个性。

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在上文中才对“兴趣倾向”和“性格特质”的重要性放在次要位置,转而将优势放在核心首位。因为,从兴趣的角度来说,有兴趣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具备与兴趣相匹配的优势。

同样,从性格的角度来说,即使久负盛名的MBTI测试,也只不过有常见的16种性格组合而已,你很容易找到一个与你拥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这种测评是基于概率的统计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反应某一类性格的“共性”,但对于其细微之处的“个性”差别却难以把握。

DISC测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同样高I型性格的人,有的人的优势主题体现为“沟通”,而有的人体现为“取悦”。从性格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主题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都属于社交型性格的表现;但从盖洛普优势的角度来说,其间的差别有时候足以决定他们的生涯方向完全不同。

既然“兴趣倾向”和“性格特质”不能成为影响生涯方向的关键决策因素,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辅助验证。

在我不断学习咨询的核心理念,与多个生涯规划师深入沟通后,对“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有了更深的学习与领悟。

我们说虽然“优势”是核心因素,但在生涯方向决策的环节中,其也只占50%的权重,这个权重虽然足够大,但还达不到100%。这时候,你就需要再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来辅助验证,以此达到对优势的进一步求证和确认。

只有你通过不同层面的测评结果,在内在指向上达到一致性的时候,你才能肯定这种测评的效度。举个例子,比如你是完美型性格的人,不擅长外向型的人际关系开拓,而假如优势测评中出现了“取悦”这样的主题,那就需要考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你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是怎样的,到底哪一个测评才是可信的。

在此,我特别提醒大家别走入误区,任何一个性格测试不等于职业规划也不等于职业选择。

你也可以通过职业锚来确认自己的职业理念,以确认这种职业理念与优势特长、性格特质、兴趣倾向之间存在共性一致。通过这样层层验证,达到最准确分析和判断。

即便到最后,优势、兴趣、性格、职业理念存在一致性、可以很肯定地确定方向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也不能贸然选择方向。因为,此时的方向选择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属于纸上谈兵,下一步你要考虑如何执行的问题。

在目标设定的SMART五项原则中,最关心的、首当其冲的原则,就是A-Attainable,即可实现性。


也就是你在确定定位,门槛之时,你的这个目标方向,是否存在硬性的学历、专业、经验要求?如果门槛太高,或可补充难度太大,那这个定位是没有意义的。

在确定方向定位的过程中,“优势”所占的权重是50%,“兴趣倾向”、“性格特质”、“职业理念”、“专业技能”所占的权重是一样的,分别为12.5%。除非你的兴趣倾向十分明显,这时候所占的权重比例可以上升到20%,其余各项各占10%。

以上关于“一核双驱”中,关于内核自我的解决,此时生涯方向的定位,全部是建立在以优势为核心之上,即解决“我适合干什么”的问题。

外在成长驱动4大因素,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干?”

内在驱动解决了50%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外在成长驱动,即解决“我应该怎么干”的问题。这两个层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在“外在成长驱动”因素中,第一要考虑的是行业定位问题。

相同的职位,在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出现侧重和不同。

比如,最常见的销售类岗,B2B行业的销售与B2C行业的销售模式完全不同,对于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做市场岗,工业领域的市场岗与消费品领域的市场岗在公司中所处的位置也完全不一样,面临的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

同时,从发展趋势来看,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也需要从长远考虑。像房地产的10年黄金期已过,接下来的是优胜劣汰、稳定持续期。我们在求职时还需要对国家政策深度解读,关注资本市场动态,关注前沿发展趋势,才能避免在行业危机到来时被淘汰出局。

这两年,比如制造业困境,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大量的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传统传媒业面临的困境等等,会造成很多人失业。假如没有这种前瞻性思考,你很可能明天就会面临失业的威胁。

第二是企业匹配。

我应该怎样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最合适的?

一般情况,判断一家公司优劣有几种:

1)公司规模大。譬如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外企要比私企要好一些。

2)公司福利待遇好。大公司常常能够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那些在纽约股票市场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还提供股票和分红计划。

3) 公司在行业的地位。该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在行业处于前几名,那些排名靠前的公司肯定有吸引力、更有前途。

这是我们通常觉得优秀的公司,但通过我这些年接触的一些排名前10大企业而言,真正的好公司是具有很强针对性,需要根据你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追求的不同阶段而应有所区别。

举个例子,假如我的职业选择是成为一名高级职业经理,那么外企工作相对会更公平,更有利于提升职场地位。但是,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独立创业者,那么外企、国企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在一种成熟的企业文化下容易养成一种按部就班的行事风格,过分职业化有时也会逐渐消磨个人的创造性,过分官僚化和组织结构的多层化会让人沉湎于公司内部政治中不能自拔。

所以,建议:要经过多方分析后再决定最合适自己的公司,充分考虑个性、景气循环、产业前景等因素。

我有个同学,个性积极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当初他考虑小公司或高风险高机会的公司,但是对于个性稳健型的另一个同学,选择大公司优先,大公司即便在景气不好时,也较为沉稳。而小企业就会相对更敏感,像人力与福利就容易紧缩。但景气好了,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弹性和机会获得大步增长。

因此,判断公司优劣的针对性很强,应该更多地从内在需要出发,而不是公司外在的规模和形态,以下是另外几种价值取向: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相互匹配,能否有利地提升个人的职业地位;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公司文化气氛是否与个性相吻合等,即标准是个人的工作价值观、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发展现况、企业文化等相互构成之交集的多少。

假如你在企业中,选择了一个在产业链当中比较没有价值的位置,这也会直接影响你后续的生涯发展和成长。

第三是成长路径设计。

我周围遇到的很多人,对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和成长路径没有深入考虑,不知道应该是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又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很被动,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工作3、5年之后,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自己这几年处于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也就是职业发展一个危险期:能力与年龄的成长不匹配。而这将导致他们在以后的生涯选择当中更加被动,始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所以你的成长路径必须是设定好远、近、中,可执行的目标,一方面专业技能、你的核心竞争力深耕,一方面就是业余时间的多项能力充电。

尤其是在30岁到35岁这个阶段,一定要为自己多积累厚度,真的太重要了——警惕,你正处在“35岁现象”的高发区。

第四是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它在“外在成长驱动”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是40%(其余各项各占20%),但却有95%的人都将其忽略了。

什么是向上管理?就是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处理好你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以最大程度获取上司的信任,在工作上获得重用,以便将来获得更大的成长和晋升空间。

在我教向上管理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踏实能做事,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在上司面前争取更多的资源,甚至因为自己传统观念里的谦和、低调、不要出风头,让自己丧失了最佳的升职、加薪机会。导致抱怨很多,“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事,领导却都看不到?”

一心奢望着自己的辛苦上司能看到心中,却不会主动沟通,一旦受到不公平待遇,就想着跳槽远走,再遇好的伯乐,实则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全部关于“一核双驱”生涯规划模型的深入解读。

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体系,要考虑的5个内部因素,以及4个外部因素。而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缺任何一环节,都将导致未来的生涯发展缺乏种种问题。

比如,忽略了对于“优势”因素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没有成就感;忽略了对于“职业理念”的考量,你可能发现工作不符合你的价值观;忽略了“行业定位”,你可能发现这个行业干几年就没前途了;忽略了“向上管理”,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卖苦力的角色却无重用。

对于上述因素的考量,是建立在对于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环境的综合认知和衡量之上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判断。


最后我想说,你可能也读完了,也了解了这个模型,却依然很迷茫,抱歉,职业规划不是一篇文章能彻底解决的,但很有可能因为这篇文章给了你更深的启发,用行动改变了命运。

如果你的认知水平、经历阅历有限,或者只能分析出皮毛,我建议你找更专业的咨询师来透过现象彻底解决问题,总之能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就好。让自己工作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快乐,这是我真心所期盼的,也真诚祝福你的青春更精彩!

‍‍


职业规划、转行咨询、向上管理,就上第一职场网,欢迎关注我,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职场网(ID:career-00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每个人都很想做点大事,同样也都知道一个道理:再穷都要挤在富人堆里,可是如何才能挤到富人堆里呢?这个问题让很多人都迷茫。

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初衷吧!

一位35岁,坐标深圳的读者曾发信息过来:你好,我是河源人,来深圳发展11年,月薪10000元,不想替别人打工了,挣不到钱,但又不知道能做什么,好迷茫啊!

迷茫的人不一定穷,但穷的人肯定感到人生迷茫。迷茫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挣脱出穷困的圈子,但愣是找不到方向和方法。

从穷人到富人,从没钱到有钱,每个人的行业不同,工作属性不同,个人情况也不尽相同,但这样的逆袭之路,总是有规律可循,有共通的办法。

人生之路想要逆袭,我建议你必须走好下面这几步,踏踏实实地走。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悟出来的一些真实感受和心得。

01

不要让钱和人闲在那里

我敢肯定地说,90%的人对于每个月的工资是没有做规划的,除去每个月必要的开支,剩下的就会放在那里。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创业没有启动资金,家里条件不好,承担不起亏损,然后即使有想法也会就此打断。

我给你算一笔账,你每个月存500元,也就是一个月少去两顿馆子,一年下来就是6000元。这6000元,你知道能干多大的事吗?

在我大上学的时候,宿舍区旁边有一条街,中午和晚上都会有很多的小摊贩集中于此,面、粥、饭、饼、油炸、烧烤,什么都有。

我常去光顾的一家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自助选菜,然后混在一起炒,口味挺好。这年轻人负责颠勺炒菜,他老婆负责招揽生意,打打下手。

由于经常去,也就熟悉了。这位年轻人竟然还是我们的学长,虽然不是一个院系的,她老婆也是我们学校的,他们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这座城市打拼。

他只有晚上才会来此做生意,白天在一家公司上班。

由于工资并不高,两个人彼此家里条件都很一般,想要留在这城市,必须靠自己打拼。

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开一家店,但成本太高,暂时没那么多本钱,所以花了4000元置办了这些家伙什,在家里苦练了2个月的厨艺,就先来这里当了流动小贩,做起了生意。

也许是他们两口子年轻吧,台面和物料也都保持得很干净,不少学生都来光顾他的摊位,生意挺红火的。

我说,你白天上班,晚上还出来摆摊,真是太辛苦了。

他把锅里的菜猛颠了几下,笑着说道,和穷比起来,辛苦算个屁。

后来在我上大三的时候,也就是两年后,他真得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小吃的门店,全职做起了生意。

4000元起家,晚上下班搞副业,我想这是很多人都具备的起步条件,但你不会去做,或许觉得辛苦,或许觉得丢份,或许觉得挣不到钱,看不上。

当然,你的4000元也依旧躺在那里,或者用来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是4000元,他将这钱玩得升值了,不仅有了更多的钱,也有了做生意的经验,而你则几乎一无所获,还完全没意识到。

大多数底层的人对金钱都很渴望,只是很多人选择了坐在那里苦想和抱怨,缺少行动的勇气。

哪怕资金再少,也能干点事,没有资金,就去挣。

02

投资自己的身体、大脑、圈子

刚才那位大学学长最终是通过自己创业走上了财富积累之路,下面说一个我朋友在职场上的故事。

我这朋友之前是公司里最底层的员工,入职大半年,每天都干着很琐碎的工作。

后来,他也不知道得到了哪位高人的指点或是受了什么刺激,竟然开始办起了健身卡,报名了视频剪辑培训班,还有一些线上的课程,包括人际交往、思维训练等等。

这些费用,花了他将近两个月的工资。

健身房里,他同一个常一起锻炼的中年人挺聊得来。后来,也正是在这位中年人的帮助下,跳槽去了一家更好的公司。

工资翻倍不说,还有很宽阔的发展机会。

当然,他的个人能力也在快速地提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地改变。

人,就是这样,越看到希望,越有干劲,越是在狭小绝望的圈子里混,越没动力。

他曾经将手机备忘录的一份『我的日常』发给我看,说实话,看完之后,我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他的人生像突然开了挂一样。

早上6点起床,跑步锻炼半小时,在七点二十之前洗漱完毕出门,然后赶公交去上班。

上班路上正常需要花一个小时,这段时间他带上耳机收听语音课程,一节语音课程大约45分钟,听完课程,再看看今日的新闻。

他公司是早上9点到班,而他往往能提前半小时就已经打卡坐在了办公室里。

勤奋加高质量完成工作,他成了大家眼中的精英,老板和领导对他也是赞赏有加。

晚上下班,无论多晚,都会对自己一天的工作做出总结。下班由于较晚,公车上一般人不算多了,有位置可以坐,所以会从包里拿出书来阅读。

不加班的晚上,则会赶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再回家。

回到家以后,依旧是看书,晚上特别适合思考,他会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记录下来。

11点半前,他肯定是要睡觉了,以保证第二天6点能起得来。

我说,你这样坚持了多久。

他笑着说,半年,最开始一个月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后来每次偷懒的时候,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要想在这城市留下来,你必须要这么做,要么折腾,要么滚蛋,后来慢慢地就习惯了。

他,是我最近一年中见到最自律的朋友,也是变化最大的人。

这是一个价值交换的社会,你想拿高薪,想挣钱就得先值钱,就得创造高价值。

我们经常说『按劳分配』,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并不是按照你付出了多大的劳动,而是参考你贡献了多大的价值,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越大,你拿到的工资也越高。

工资,不要都存放在那里,你应该有一笔费用专门拿出来投资自己的大脑和身体。

好生经营自己的社交圈,那种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圈,当你和比你出色的人走到一起,往往意味着你将远离目前的平庸。

同样一件事,平庸的朋友可能会和你一起自怨自艾,不知所措,但比你出色的朋友则可能会助你解决问题,打开局面。

有一个关于财富的定律,大意是说,当你从穷人变成富人,最难的就是开始的财富积累,可能你挣100万,需要10年的时间,但从100万到1000万,可能只需要5年。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这社会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可能你也时常在想,我有那么多钱,我也能挣更多钱,光吃利息就不少了。

你看,你根本还是没有富人的思维,吃利息就是在让钱贬值。再说了,谁又会平白无故给你那么多钱呢,你还是得靠自己去挖掘第一桶金。

别让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如死鱼一般无力,有时候一味地求稳,恰恰却是灾难。

不管是自己创业做小生意还是想在职场上闯出一片天,好好思考我上面说的这两个故事。

穷,不可怕,怕的是摆脱不了穷人的思维,这样你只能一直穷下去。

第2个回答  2017-12-26

没有计划的人一定会被计划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人生有了自己的规划,才不会迷茫,这样我们呢不认清楚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更清楚的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迈出的方向。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语,我很迷茫,我后悔了,如果时间能重来,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那么,你是否也常常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对待,‘人生没有设计,你离挨饿只有三天’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句话说的毋庸置疑。

有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的差距那么大,这个差距的原因就是在于你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当你有了规划人生才不会迷茫。

第3个回答  2018-01-23
你有钱,别人没有钱,无非是你出生好!家境好呀!或者社会上碰上了鼎力相力的贵人,迷茫的人生如何规划,做不到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