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中毒致死的细胞生物学机理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6-09
河豚毒素是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河豚毒素是小分子量、非蛋白质的神经性毒素,其毒性比剧毒的氰化钠还要高1250多倍,0.5mg即可致人于死命。河豚毒素对热稳定,盐腌或日晒均不能使其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220℃加热20-60min可使毒素全部破坏。
其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能迅速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从而阻滞动作电位,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继而使得各随意肌的运动神经麻痹,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理活动的阻碍,主要是神经肌肉的麻痹,对呼吸和心血管的抑制是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毒及迷走神经,影响呼吸,造成脉搏迟缓;严重时体温和血压下降,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而迅速死亡。
更进一步说,在河豚毒素的结合位点位于钠离子通道内高度保守的成孔区域,该区域有与河豚毒素高度亲和的芳香性氨基酸。钠通道的α-亚基上存在河豚毒素的受体,河鲀毒素与α-亚基门孔附近的芳香性氨基酸残基结合,堵塞了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中毒性反应。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