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6-10-11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既然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的,那么当有若干个电子时,它们是怎样分布在不同电子层上的?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把电子层分为第1层、第2层……第7层(或者以K、L、M、N、O、P、Q)表示。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电子层能量高,第n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例如第1层最多容纳2*1^2=2个,第2层最多容纳2*2^2=8个)。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低的电子层(例如C,6个电子其中2个先占据K层,然后4个占据L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
根据洪特规则,当电子层处于全满、全空状态比较稳定(暂时不讨论半满,因为我这里讲的是电子层,而不是spd等轨道)。
以钠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1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1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7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1个电子比得到7个电子容易得多,所以钠原子易失去1个电子。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少1,带1个单位正电荷,成为钠离子(Na+)。
以氯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8 M7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7个电子成为K2 M8,要么得到1个电子成为K2 M8 L8,失去7个电子比得到1个电子困难得多,所以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电子数比核电荷数(质子数)多1,带1个单位负电荷,成为氯离子(Cl-)。
以碳原子为例:
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K2 L4
最外层要达到全满的稳定结构,要么失去4个电子成为K2,要么得到4个电子成为K2 M8,失去4个电子比较困难,得到4个电子也比较困难,所以碳原子不易形成离子,而易与其它原子共用电子来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在原子中,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得失电子后会转变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0-11
问题一: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相等,原子不显电性,即原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由里到外排满一层再排第二层,每一层有固定的个数.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原子最稳定.在一般的情况下,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原子易失电子而带正电,大于4易得电子而带负电,等于4相对稳定.
问题二: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即带电的原子是离子如铁离子,氯离子;带电的原子团也叫离子,如硫酸根离子.
第3个回答 2006-10-20
我是个原子物理研究员,下面我给你作答:
原子结构目前是尊从卢核式结构学说,但目前并不是100%的保证原子的核外电子一定是运动的,因为电子对原子核的绕行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数都是后定义的,所以目前物理界还找不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两者推论一定正确,而只是权威人士的肯定猜测,例如:现在也有科学家证明电子可以在原子核外保持静止平衡以及也有科学家证出一般的原子核核外电子数大大小于原理论值,总之,众说纷云。不过对核外电子位置的精确性的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是很重要,所以这类问题是不必要去深究的。
至于原子什么时候最稳定,则必是其电性呈中性的时候最稳定了。
看得出版主是个十分喜欢思考的人,年轻人能问出这些问题的确另我敬佩。
第4个回答 2006-10-21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元素易失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等于4相对稳定.
在原子中,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得失电子后会转变成离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第5个回答 2006-10-11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由夸克构成.
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元素易失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等于4相对稳定.当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时,原子比较稳定(例如稀有气体和Na+,Cl-等离子),因此化学反应时原子会尽量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