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体系构建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西周、秦汉直至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探索。旧石器时代的研究在西藏、台湾等地发现了元谋人和蓝田人,填补了早期年代的空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复原古人类生活环境取得成果。新石器时代,磁山、裴李岗、大地湾等遗址揭示了仰韶文化先驱,促进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工艺起源的研究。
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兴起。鉴定表明,早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晚期,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提前了研究进程。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调查发掘,尽管尚未达成共识,但研究不断深入。偃师尸乡沟的商代早期城址,可能为解决夏文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西周考古工作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丰镐、周原等地的遗址发掘为青铜器断代研究提供了新依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掌握和钢铁生产的发展,从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实证。列国都城的勘察揭示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如曾侯乙墓的编钟等文物展示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
秦汉以后,考古研究扩展至明代,对历代都城遗址的详细勘察发掘,揭示了中国都城建制的演变规律。陵墓制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如秦始皇陵、汉唐帝陵等的发掘,为理解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手工业和科技考古方面,通过冶铁遗址和瓷窑遗址的发掘,展示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和瓷器发展的历史。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发掘,揭示了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边疆与内地历史的紧密联系。
中外关系考古研究关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以及海上航路的考古成果,丰富了对古代文化交流的认识。新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文、简牍等,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海量且丰富的素材。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 ,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