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非常平实、细致的视角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者们的日常文物修复工作。通过这部纪录片,让人们了解到更多故宫文物的故事,并且传递出工匠们身上的匠人精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故宫馆藏了数量众多的珍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历史时代的洗礼,文物宝贝自然有破损,这部纪录片就是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大师们对文物珍宝的修复工作。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跟随师傅们的日常工作轨迹,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感受那些沉淀在文物珍宝上的岁月气息。

陶瓷、木器、钟表、织绣......不同的文物有不一样的修复之道,不同的材质,不同专业的修复大师。修复师们都有一双妙手,对每一件文物进行耐心、细致的修复,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不同于修补一件衣裳、修理一个机器那么简单,文物的修复要尽最大可能还原原貌,取用同样的材质,搭配同样的颜色,保持那种时间留下的味道。修复一件文物,有时会耗上几个月的时间。

谁说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才发现在故宫里工作,是一种享受。他们对一件文物要精雕细琢,需要细致观摩,需要聚精会神,文物修复者身上具备那种匠人精神,耐心细致,追求完美。每日的工作地点是在故宫,在闲暇之余,还可以一起采摘故宫里的果子吃,这么悠然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氛围,也令人羡慕啊!

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会被文物修复者身上的匠人精神所打动,也会被故宫中珍藏的文物珍宝所吸引,迷上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多少人看完也想去故宫修文物啊~

第2个回答  2020-09-19

根据知乎导演的讲述:导演曾经参与拍了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导演第二次拍摄故宫。正好有制片人雷建军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在做各个修复组的田野调查,写调查报告,关于各种工艺各个师傅的介绍。又恰好是2015年故宫建博物院90周年,领导们觉得这个项目好,就重启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资金不足并且只有半年的制作周期,周一周五拍,周末剪辑,连拍带剪,用了三四个月完成拍摄,又用了三四个月进行剪辑。成片效果却超乎想象的好。

有幸参观过故宫,可惜是在看过这部片子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说是大型文化科普现场,不急不躁缓缓道来的画外音,将文化瑰宝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明明没有煽情的地方,观看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两眼发酸。

这种简单到近乎单调的拍照方式,朴素到近乎平淡的展示方法却是最真实的展示了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片子很多热衷于神秘化以至于使事件失了真实性缺乏感触,《我在故宫修文物》反其道而行,用最平常日化的叙事,感动着屏幕前的你我,如果这种片子再多一些,文物面对的破坏可能会更少一些。

《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实地拍摄,全片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却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看似朴素无华默默无闻,实际上都是顶尖的学者。他们熟知各朝各代,他们精通各种科技知识,他们谦逊温雅,他们自豪自信。

很惊喜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表现手法,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展示现代人与文物穿越千年的对话。原来记忆中高大上无法触及的文物也能如此的平易近人,原来庄严肃穆的深宫伟院也能轻松明媚。那些葱郁茂盛的果树,那些安家落户的“御猫”。

故宫钟表还留有上千件,一个人的一生是修不完的,需要一代代师徒传递来完成。印象最深的是王津的钟表组,一句在修我就退休了,屏幕外的某墨差点泪奔。王津修过的钟表不计其数,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都是存在生命的,那些动起来的钟表演绎者创造者与修复者的智慧,可惜这些精致震撼的工艺只能尘封在展览柜中。

王五胜说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了,故宫的很多地方却还没有去过。将一生奉献给修复事业的大师们,倘若没有这部纪录片,恐怕都没几个人能够知道。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