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与利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一、真正的利他主义

一个关于亚伯拉·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故事。一天,当乘坐一辆马车时,林肯和以为旅伴辩论我们正在考虑的问题:助人真的是利他的么?林肯认为助人总是源于利己,然而另一个人的观点是,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存在的。忽然,两人被一阵试图从一条小河中救出小猪的母猪的叫声打断。林肯让马车停下,跳出车外,跑向小河,把小猪们就到岸边的安全地带。当他回来,他的同伴说:“那么现在,亚伯,你能解释自私在这段小插曲中起了什么作用么?”“天啊!这正是自私的本质。如果我把那只痛苦的老母猪留在哪里不管,我的心思整天都不会安宁。我做这些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理得,你不明白吗?”

一些帮助行为明显是利己的(为了获得回报或避免惩罚),一些是隐蔽利己的(为了获得内在回报或减轻痛苦,林肯的故事就属此列),那是否存在纯粹为了他人福利的利他主义呢?

在越南战争中,63名战士因在战火中用身体掩护战友获得荣誉勋章。他们大多在严密组织的格斗队里,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退缩的耻辱或自我牺牲的最终回报。然而,还是有某些东西驱使他们做出了那样的舍身为人的举动。

二、我们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

1、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社会交换:

从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与接受者同样受益。有种解释假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社会经济学”指引,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内部回报:

帮助行为的收益包括自我的内部回报。

当成年人处于内疚、悲伤或其他消极情景时,帮助行为有利于抵消不良的感受。

但有例外,有一种消极情绪是愤怒,不可能产生同情和帮助的。另一个例外就是极度的悲痛,沉浸在死亡或分离的痛苦的人,常会经历一段强烈的自我关注时期,而这种心境抑制了别人的付出。

快乐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对于那些帮助我的人必须予以回报促使人产生帮助行为。

社会责任规范:人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利于产生帮助行为。但如果我们把别人的需要归因为他们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不可控的因素时,公平的观念并不要求我们去帮助别人。

2、进化心理学

然而,基因的自私性却预示我们将以两种独特的、无私的,甚至是自我牺牲的帮助行为来行事:那就是亲缘保护和互惠。

基因的利己主义促使了父母的利他主义,进化支持父母为孩子做出自我牺牲。

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它期待得到回报性的帮助。

三、我们何时会帮助

1、旁观者数量

注意:

脑子里想着其他事情未注意外界事物的人是不大会注意到一个路边受伤的女孩的。

解释:

若你呆在一个满是浓烟的屋子里,即使担忧,你也不会愿意表现得很紧张从而使自己丢脸。你通常会看其他人的反应,他们看起来很平静,你就会认为一切正常继续工作。另一个人也发现了浓烟,但看到你很平静,就同样不做声了。上述错误被称为透明错觉。指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状态能力的倾向。

同样有趣的是,群体的被动性还影响了其成员对事件的解释。是什么导致了烟雾呢?“蒸汽管的问题“”空调设备泄露“但没人说”着火了”。

所以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局面给我们是否提供帮助带来困惑——窗外的尖叫是否只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有人遇袭呼救?有人睡在街上,是因其吸毒过量还是真的有疾病?

确定责任:

当紧急情境非常清晰的时候,处于群体的人比独处的人愿意帮助的可能性至少一点点;但是当情境模糊时,处于群体的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远远小于独处的人。

在各大城市,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而产生的“同情疲劳”和“感观超载”,也能限制人们提供帮助。

2、当别人也在帮助时

亲社会的榜样能带动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

匆匆忙忙中,人们没要留意周围的事情,没有空暇注意到有需要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