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往事略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18

1905年,张荫麟出生于广东东莞石龙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严加教诲。十六岁时,他考入清华大学学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学术之旅。在此期间,他对中西文学、史学、哲学均有深厚兴趣,尤其在史学领域崭露头角,梁启超读了他的《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后,对其才华赞赏有加,视他为天才,预示着未来的大有作为。


张荫麟以才识为重,虽精于考据,却认为考据并非史学的全部。他视史才为治史的最高追求,文章多发表于《大公报》、《学衡》等学术期刊,文风犀利,富有批判精神,涉及文、史、哲领域。在清华求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对胡适、冯友兰等学者有过批评和肯定,其中对顾颉刚“古史辨”派的批评尤为著名,影响深远。


张荫麟对古史研究方法有独到见解,他批评了顾颉刚的“默证”方法,并强调证据的重要性。他的文章被赞誉为最早从方法论角度批评古史辨派的,对当时学术界影响显著。他的理论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使他的考据文章条理清晰,具有深度。


留学美国期间,张荫麟研究领域扩展到中国科技史,对张衡、《九章》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热衷于翻译,尤其在斯宾格勒理论的介绍方面贡献颇多。回国后,他任教于清华大学,编写高中和小学历史教科书,其中《中国史纲》成为他的代表作,体现了他的史识和文化价值取向。


张荫麟的文章富有理论色彩,批判性强,他以人类学理论分析郭沫若的著作,同时也对冯友兰的哲学史提出独特见解。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政治感到失望,倡导以法律高于一切的理念,强调社会改革而非革命,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




扩展资料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