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一个作家的成长与创作,离不开她对文学的借鉴与传承。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作家都是在汲取前人的精神养料中创新与超越,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独特的女作家。她的独特之处除了其特异的禀赋和气质,更在于她不为流行的意识形态,擅于对文学传统的取舍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

五四以后中国社会的动荡,使大多数作家把目光纷纷投向未来的希望。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那里寻求表演,成为抨击现实的武器。而张爱玲的作品,却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拉开了相当的距离。虽然张爱玲已受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主要来自西方现代文学作家。更为重要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传统章回白话小说之前有着深深的血缘关系。《金瓶梅》、《红楼梦》、《海上花》是张爱玲最喜爱的几部小说。晚年停止创作后,她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完成了一部研究红楼梦的专著《红楼梦魇》。后来又把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国语和英文,这虽不是她的创作,但可以充分说明这类小说是怎样的融入了她的生活和生命。

其实,除开文本的因素,其残缺的童年、少年的情感生活。天才般地对作品和自己早期生活的体验,后天间接阅读经验的冶炼都是构成她创作潜质的重要因素,它们即构成了张爱玲的出色风格。但也局限了她小说的持久发挥。使得她的开始和高峰就是完成。使得她成了极其优秀的作家,而悲剧与苍凉却成为她作品的主旋律。

  现代悲剧在审美上,具有“真悲”的内蕴,它在唤起人的心灵的震撼之余引起人的理智的思考。张爱玲审美的主要美学特征正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悲剧美。以独特的艺术禀赋敏感到悲剧意蕴的演变,并在创作中演绎出现代悲剧的无穷意味。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所创造的文字世界,是一个主要来自城市阶层的人生写真。是表现他们的愿望、现实、矛盾、痛苦等等,在作品中充分的揭示出他们的心灵与肉体、情感和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巨大冲突,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与理解,渗透出现代人丧失精神家园之后的孤独感、寂寞感。这种对生命意在探寻而不得,使得她的作品获得更深层的悲剧,这深层的背景里还浓缩成两个字,即苍凉。读过张爱玲的小说,无论人物命运多么坎坷,多么凄凉,内心都会隐隐作痛,却欲哭无泪,悲剧大有大音稀声,大象无行的超拔境界,让人哀婉凄绝之余,情感压抑在内心,从而显示出现代悲剧所具有的实质:在最终的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显的不可一世,有挑战的意味又显得毫无意义,充满荒诞苍凉,终归要沉寂。

张爱玲的一生正是一颗布满苍凉的心,让她的文字在葱绿配桃红的参差对照中对女性命运给予深刻的警示,她选择苍凉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充分显示了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在此意义上,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而这一悲剧现代品格的构建正显示出张爱玲苍凉之美的无处不在。

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感源于她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这种独特的经历与体验,甚至成为一种情结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名门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时文人、大家族浪荡子,缺乏责任感和父爱,坐吃遗产,无力支撑上一代的繁华,到了曲终人散的前奏。母亲是一位新女性,过于这种自我而忽略了母爱,在张爱玲小小年纪时,她就几度出洋。家庭给予张爱玲的体验是双重的、分裂的。充裕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愉悦和温暖,形成张爱玲思想中的世俗趋向,笼罩着家庭的那种颓废、没落、压抑,滞缓的气氛使张爱玲切身的感受到生活的虚无、荒诞以及命运的无常。特别是由于她与继母的冲突而导致父亲对他的关押、威胁,使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谓人伦亲情的虚伪与冷酷,从而对人生以及人性产生深刻的怀疑。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都是无情的、冷漠的、悲凉的,这种感受是真切的,亦是深刻的。

父母的离异、分裂的家庭和破碎的亲情,这一切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的内心个性,而且成为她感受外部世界的心理基础。一直使她终生都带着悲观的眼光看待家庭人生。后来求学时期所经历战争的威胁与现实的悲哀,更加重她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而自己不幸的婚姻又使她进一步体会到生活的苍凉。在这三者之上的是沉淀于张爱玲思想深处潜意识领域的一种中国文人特有的孤独和荒凉的情绪。

在她的作品中对母爱的颠覆,对悲剧、苍凉的叙述。面对这乱世不可琢磨的命运,张爱玲在只能在永久的艺术形式里,感受她所认识的苍凉时代,演绎她的回忆,对未来的恐惧,对现实的悲哀。还原出人在历史变动面前的凡俗和无奈。她的作品有着苍凉中的浮华、颓废中的超拔,问荡着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旋律,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悲剧人生”,都形成了她最后的小说作品。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她确实是这样的。或许这种苍

凉之美的背后,是张爱玲对世界和人性的总体感悟,她对这份感悟的挣扎与探索、追求与失望......这一切仍然会穿越时空,在我们的灵魂里不断地震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