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国藩杀伐决断,如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清代诗人龚自珍曾仰天长叹:“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当时的晚清,已经是颓败之象。而曾国藩的出现,为这个气数已尽的王朝,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用他长远的眼光,为当时的中国,推开了封闭已久的大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使是这样的一代英雄,命运也从未给他宽容,反而提升了他生命的困难系数。在人生这条路上,曾国藩三次杀伐决断,用异于常人的能力与毅力,为自己和晚清脱胎换骨。

1

科举失败,探究根源

在清朝,要想有所作为,就要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曾国藩跟随父亲曾麟书前后参加了六次,依旧没有中榜,就在四十多岁的父亲高中的那日,曾国藩却在悬牌批责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文章被批为最差的一类,这是何等耻辱。

经此一事,曾国藩开始反思了。首先原因,是自己太笨了。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天黄昏,曾国藩在家背诵《岳阳楼记》,一个小偷潜入他家,在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去偷东西。怎奈何,曾国藩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气的跳下来,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虽然只是传说,但反过来足以证明,曾国藩的努力。通过多次科举,曾国藩意识到,虽然他有一个极强的进取心,却没有相应匹配的大脑。

虽然曾国藩有些拙,但他一直记得祖父对他的教导,“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因此他和祖父一样,一生倔强,这也为他以后的事业,起到了助力的作用。大脑和雄心有差距,那么就需要用超人的努力才能缩短差距。

既然是科举考试,就会有一些答题套路。曾国藩将自己的历年试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这些差距到底在哪里。经过几番比对, 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文章过于拘谨,比较注意对局部打磨,却缺少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质。对症下药,以后写文章,要在大局风气和整体性上下功夫。

应对考试,除了熟悉科考的套路,还要在平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学习。读书也要讲求方法,曾国藩以前都是由父亲曾麟书辅导,父亲的方法很笨,死记硬背。导致曾国藩的文章四平八稳,缺乏灵性,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

找到了原因,就开始改正。多方练习后,曾国藩精通了科考的套路。后来的科考就一路顺利,官入翰林院。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

有的时候,人生就像打boss。如果这一关你总是打不过去,每次都把自己弄得鼻青脸肿。 你就需要总结一下,总结自己失败的问题,从中探讨出解决办法,是自己的装备不够强硬?还是自己的进攻策略不合适?找到根源,才能够对症下药,将敌军一举拿下。

科举考试延至今日,变成了万众瞩目的中考和高考。在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上,不少莘莘学子都洒下了自己的汗水。解题需有套路,上阵挺直腰板。临 时抱佛脚只能成就一二,剩下的还要看平时的积累,万不可懈怠。

2

投笔从戎,拯救苍生

咸丰二年,曾母去世,按照惯例,曾国藩在家丁忧。十三年的京官,他做的太累了,做到官至二品,也算是光中耀祖了。本想借此机会,转变人生方向,去做一个学者,没想到朝廷又想起他来了。

原来,在道光三十年底,就在咸丰即位不久,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了。天平天国,已经拿下了清朝大片的土地,这一次咸丰皇帝,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刚开始曾国藩并不打算出山,后来在好友郭嵩焘的劝说下,曾国藩决定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才能对得起这次上天给他的机会。

曾国藩在“团练”的日子里,早就想好了,当今的军队,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也没有过硬的作战能力。要想 打败天平天国,就要重建一支军队,曾国藩给这支新军,起名为“湘军” 。兵源来自于农民阶层,官兵和将军大多都是亲信,这样便于整体的团结,也便于指挥。

曾国藩原本一介书生,投笔从戎,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他,不得不采取“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用一条条渠沟,来困住一座城,用很长时间来消耗城里的战斗力和粮食,从而取得胜利。攻打天平天国主要是水军,所以曾国藩为了提高武力,特意建造了军舰,从无到有,湘军的任何一点都有曾国藩的心血。

行军,军费问题,尤其关键。湘军不同于当时的南北大营。湘军的兵官都有很高的军费,能够让官兵们养家糊口。最开始招募,湘军就达到了一万六千人。外加设备,粮食,打仗等多项开销,军费问题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支援,曾国藩只能去找人募捐。曾国藩创建湘军这一做法,已经触碰到了很多官员的利益,他们联起手来,排挤曾国藩,为了不再与长沙官场争辩,曾国藩带领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

所有充足的准备,都是为了最后的一举击破。但太平天国当时已经有所规模。在清军始终都没有胜利的情况下,湘潭大捷,迎来了湘军的第一次胜利。持续多年的战争后,直到弟弟曾国荃拿下南京城,太平天国才算彻底地土崩瓦解。

一个人在背负天下使命之时,是最英勇的时刻。历史赋予了曾国藩,拯救苍生的任务,曾国藩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在百姓和大义面前,多少困难都会克服。 要敢想,敢思考,再去敢做,敢行动。乱世成英雄,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例子。

放眼天下,不少血汗男儿,为国家的命运做以斗争。鲁迅,用笔杆做枪,来解放当时人们愚昧的思想,为新中国的命运彷徨,为建设新中国而呐喊。 而今的我们,也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成就一番事业。

3

自我反省,认知明朗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在外是丰功伟业,在内就是完善自我。 细数历史,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曾国藩这个地步,他不仅能够认知自我,直面自我,更能够改正自我,不愧是历史的伟人。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喜欢自我反省的人。以前的科举考试,就是根据反省的结果,才打通科举之路的关节。后来在入翰林院期间,曾国藩开始记日记,让朋友弟兄传看,帮他指出问题。

在创建湘军初期,曾国藩看不惯官场的不良制度,疯狂抵制,变成万人嫌。在他人的弹劾下,在家守制三年,也就是变相地卸下兵权。在家习作的日子里,他阅读老庄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他反思自己在官多年,为何如此碰壁不堪。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当他认识到自己刚硬正直,锋芒毕露,不懂得圆滑后,在家置信给多位好友,让他们帮助自己提意见,来纠正自己的个性。

曾经给他做过幕友的罗汝怀寄来了一封长信。信中讲述他对于曾国藩的建议,期望曾国藩能够认清形势,切不要鲁猛行事,不要用悲愤的情绪来对待朋友和下属。李鼎芳说:“罗汝怀之书,将国藩苛求及垄断权力之病,一泄无遗。”

曾国藩的书信,体现出了他的谦卑,慢慢地朋友都开始接纳他。回归官场后,行事风格有所改变,不再一根筋到头。这为他后来处成洋务运动等事宜,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通过这次的自我反省,使曾国藩破茧成蝶,实现了自我的一次飞跃。

一个人是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的,但需要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改正问题的毅力。 这一点,古往今来,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反省精神,突破了自我的局限性,可被成为圣人伟人。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事情中,进行反思,和你要在他人历史的事件中,汲取教训。完善自我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创美好佳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