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偏僻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1. 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2. 文言文在线翻译

1、急不相弃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4、周郑交质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

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

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5、三人成虎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

3. 文言文翻译

[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

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

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

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

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

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

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

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

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

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

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黄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

4. 文言文翻译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

(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②琵琶行(并序)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

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

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

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

5. 求文言文翻译

详细注释

永有某氏【者】(……的人),畏日,拘忌【异】(特别)【甚】(多)。【以】(认为)为己生岁【直】(正好同“值”正值)子,鼠,子神也,【因】(所以)爱鼠,不畜猫犬 ,【禁】(禁止)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都)【以】(任凭)恣鼠不问。【由是】(于是),鼠【相】(互相)告,【皆】(都)来某氏,饱食【而】(表转折,但是)无祸。某氏室无【完】(完好)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大多,大都)鼠【之】(的)【余】(剩下的)【也】(虚词)。【昼】(白天)【累累】(常常)与人【兼】(一同)行,夜【则】(就)窃啮斗暴,【其】(它们的)声万状 ,不可以寝,终不【厌】(讨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做)态如【故】(过去)。其人曰:“【是】(这)阴类恶物也,盗暴【尤】(非常)【甚】(过分),且【何】(什么)【以】(因为)【至】(到)【是】(此程度)【乎】(虚词)哉?”【假】(借)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雇佣】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偏僻)处,臭数日【乃】(才)【已】(停止)。 呜呼!【彼】(这些老鼠)【以】(认为)其饱食无祸【为】(是)【可】(可以)【恒】(永远,永恒)【也】(虚词)哉!

译文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新搬来的人说:"这些见不得阳光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编辑本段寓意

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时的丑类。

6.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