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攻略重庆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5-25


就像重庆火锅一样,食材独特,菜品多样,重庆是一座屹立在西南山川之中,气质独特而丰富的城市。它依山而建,素有“山城”、“雾都”之称。据说一年中有100多天看不到太阳,比世界闻名的雾都伦敦还要多雾。其独特的建筑被称为3D城市和魔幻城市。它的交通比较特殊,道路立体、狭窄、斜坡多、单行道多,特别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对路况的熟悉程度。在这里,除了地图,人没有方向。这也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洪亚东的千年底蕴和解放碑的现代,四川的清新文艺和步道的烟火,磁器口的闲适闲适生活和朝天门的繁华生活,都交相辉映,一点也不矛盾。


李子坝




轻轨过楼,幻城幻交通


走过高层轻轨建筑,身处其中可能会有和地铁一样的感觉,但偶尔扭头或者对面车窗没盖,车厢突然亮灯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在空中行驶。其中,有一种时空旅行的感觉。没有什么比在城市的高楼间漫步更享受的了,这和坐火车、地铁、公交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李子坝的单轨火车穿过大楼,他们说这是为了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游客真的建议,把轨道列车做成子弹的形状,让它穿透重庆潮湿的灰蓝色天空。所以李子坝轻轨站每天都吸引很多人在下面拿起手机,抬头看着上面拍摄。大家也有交错播放视频拍摄的,比如张嘴“吃”飞驰的火车,打开袖口和背包,把火车装进去,争先恐后发布视频。为此建立了一个观察平台。


看到这个公厕我就知道李子坝站大概是要把宠粉进行到底了~


出了李子坝站,如果还想感受重庆山城的魅力,不妨去李子坝防空洞和离车站不远的三楼路。作为重庆历史的重要见证,很多人其实对防空洞很好奇。入口处长长的防空洞通道挂满了各种颜色的灯笼,还有涂鸦墙和打卡拍照的秋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眼中可能只有一个加油站:毫无设计感的天花板,几辆看起来都一样的加油机,同样的布局其实漂亮的加油站各有各的美。


重庆,这座8D之城,总是带给我们惊喜,比如这座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桂花园加油站。沿着下面的楼往右走,或者坐李子坝轻轨往右拐。不远处就能看到这个很有特色的加油站。


在桂花园的单向交通中,入口和出口都位于防空洞的两端。面积虽小,却早已成为网络名人之地。原因不外乎这些:防空洞建于70年代,历史爱好者慕名而来;因为人们的好奇,汽车的“穿洞”被认为“很重庆”;山洞里很凉快,也是山城司机夏天加油的避暑胜地~


洪崖洞




重庆版千与千寻


洪亚东应该是每个人来重庆后晚上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当整个洪亚东灯火通明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刻。无数游客边吃东西边打卡拍照是常事。作为重庆另一个热门的摄影圣地,我推荐你远离它,因为合适的距离正好可以把它的美全部窥探透彻。


说到洪崖洞,要追溯到明朝初年。戴定建重庆城时,当时建了十七个门,分九开八闭,洪崖门是关着的。


虽然是门,但其实更像是塔,因为当时没有门可以进出,纯粹是用来做防御工事的。明从来不在城墙上放两门大炮,据说是用来防御张的。当时临江门和司前门之间有一道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洪崖门正下方的悬崖下有一个洞,就是洪崖洞。当时,张就是从这个洞里侵入重庆的。


1988年抗战期间,重庆人口爆炸。因为洪亚东可以遮风挡雨,所以这里被称为华尔丐帮。在20世纪40年代,悬崖上有一条小路与城市外部沟通。当时洪崖洞下有个码头,还挺热闹的。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开始修建一排排的吊脚楼。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摇曳,构成了重庆独特的风景。


白天的洪崖洞,我们欣赏重庆江边的吊脚楼,以及周围的石雕、木刻,甚至是分不清远近真伪的小故事,当然还有自由评证的传说和语录。


重庆的夜景有“小香港”之称。重庆市区三面江,一面山,地势起伏。在山上建城,建筑层叠,道路盘旋而上,城市风格独特,从而形成了壮丽的夜景。每当夜幕降临,万盏灯火忽高忽低,如星空,极为壮丽~


有人说宫崎骏其人《千与千寻》的浴楼是以洪亚东为蓝本的,但如果以时间来估算的话,说渝江畔的吊脚楼是蓝本可能更恰当。但不管宫崎骏其人是否真的有参考吊脚楼,我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有宫崎骏其人动漫的味道,尤其是晚上的夜景,绝对好看~


龙门浩




青石梯,青砖墙,天蓝色天蓝色衣服。


龙门老街位于南滨路中段,面朝长江,背靠南山,让你一览渝中景区全景。老街依山而建,上下落差近50米。山城的特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远处看,每座建筑都被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豪”天然亲水,老街天然依山。从下到上,我们要沿着陡峭的石梯气喘吁吁地爬上爬下。当然你也可以坐电梯,但是你尝不出重庆是什么。——,给你吃苦给你好时光的重庆,给你好时光的重庆。爬到半山腰,似乎一切都豁然开朗。路边有许多参天古树。如果从高处往下看,你会发现整条老街都隐藏在这浓密的树荫下。这些百年前种植的老树点缀着一些房子。分别是意大利大使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武馆旧址、重庆海关别墅旧址.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垂直高度40米的山坡上,被建成“世界建筑博览园”。


近年来,这些曾经爬满青藤的“老人”,在龙门浩老街的建筑中焕发了青春,继续不偏不倚、客观地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我们真的不应该小看这些用石头、砖头和木头建造的房子。不要以为他们没有体温,更不要说油嘴滑舌,任人摆布。殊不知,只要他们还站在那里,真实的历史就在讲述,没有虚构和浪漫的余地。


正因为如此,龙门浩老街的修复建设者们谨小慎微,整体采用靠山退台的建筑风格,蕴含着一种对当地水土的尊重、珍惜、包容、坚守、退让、求和、求同存异,使之成为山城重庆,并聘请了一流的文物修复工匠,用从各地收集的160万块老砖、40万块老瓦、3万吨老建筑,一如既往地古老,“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式街区已经被b


和大多数景点相比,这里真的很安静,不拥挤。再往上爬,就到了老街的“顶峰”。在这里,是重庆最美的阳台,像游龙一样远眺整个渝中半岛,近看东水门大桥。


大部分古镇只有中式建筑,但龙门浩有很多西式元素,只是因为这里曾经是码头,聚集了很多外国使馆。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相继在此开店,留下了这些西方人到访的痕迹。


不过,接触龙门浩老街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个地方真正坐下来,喝点东西吃点东西,像坐在这里一样~


东水门大桥下,不时有轨道交通列车呼啸而过;与现代,如此激烈而和谐地碰撞在一起。


与大多数古镇的同类店铺不同,这里更多的是餐饮,而不是卖纪念物品。吃吃喝喝,看山水风光,不能说不愉快。


龙门浩有个“福门”,在老街中间。门楼右侧厚厚的墙上,镌刻着康熙御笔书写的一个大大的福字。走过府门,你就成功了。


找个餐厅,坐在露台上,抬头看远处的长江索道缓缓滑过江面。一条索道,一座桥,连接两边;一岸是繁华的渝中半岛,一岸是南岸宁静柔和的老城区。不需要打扮的精致,也不需要刻意经营。你有自己的时间来修饰它。


磁器口




白天千万人放弃,夜晚千万盏明灯来。


磁器口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距市区仅3公里。主城和古镇之间的交通相当便利,也许是因为重庆这几年发展太快了,下了站台,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了郊区,仿佛还在繁华的闹市。沿着刺桐路直走一百米,左转穿过人行横道,就能看到古镇入口处的牌楼。可能是受到刺桐路街宽阔高大建筑的影响,但牌坊与古镇建筑颇为协调,显得小了些。然而,牌坊上的对联更引人入胜。“白天千人放弃,夜晚千盏明灯来。”不仅文字写得绘声绘色,而且生动地记录了千年来古镇的繁华。


步入刻有“磁器口”字样的高大石牌坊后,是一条青石铺成的狭长石板路。人走在路上,偶尔会听到清脆的“咔咔”脚踏石板声。石板路两旁,两三层的小楼拥挤在一起,彼此紧密相连,各具特色。小小的山墙,木质的门窗,小小的青瓦屋顶,木结构的玄关,古色古香,无不展现出重庆学派的建筑风格。路边石板墙角、石阶缝隙、楼脚生长的青苔散发着一股霉味,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为古镇增添了一份古朴厚重的格调。


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只见三两只家犬跟在各自主人身后,摇头摆尾,纵向摆着姿势。难得的是,一间低矮的铺房屋檐下,一个老婆婆斜靠在躺椅上。她满头银发,面容清瘦,额头布满皱纹,眼睛微闭,旁若无人。似乎她在静静聆听着小镇上匆匆的历史脚步,也在默默守护着瓷口中的古老文明。


在磁器口,我们试图找到曾经给这个小镇带来繁荣的旧瓷器的痕迹,以证明它过去的辉煌和辉煌。然而,岁月留给磁器口的瓷器却少之又少。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店铺见过勺子、盘子、碗等现代版瓷器。古瓷稀少,磁器口演变成了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古镇门口已经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纷纷在磁器口牌坊前拍照,更多的年轻人摆好姿势自拍。仿佛白天千人放弃,夜晚千灯万灯来,这既是古代磁器口的繁华,也是今天磁器口的繁华之际。步入古镇,街道突然变窄,显得格外拥挤。两边店铺林立,紧紧相拥,行人摩肩接踵,寸步难行。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又仿佛置身于春节前的最后一片田野。如果有人站在店门前询问或者拍照,后来者就要停下来等了。


在石板路商业街磁器口,几家挂着“陈麻花”招牌的店铺前排起了长队,人们在耐心地等待购买“陈麻花”。据说这种麻花是重庆有名的特色小吃。自清末以来,以其香脆独特的口感,以及“嚼之十里惊人”的夸张比喻,在巴渝颇有名气。所以来磁器口的人,不管排队等多久,都要带几盒“陈麻花”离开磁器口。


我对麻花不感兴趣,但我被一家茶馆吸引。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茶馆。一条百米长的老街,十几家茶馆,古风犹存。据介绍,当年镇上有一百多家茶馆,袍泽、水兵等人都爱进茶馆喝茶,摆龙门阵。甚至达官贵人、名人和学者也喜欢来这里了解民情。古镇的茶馆以支持评书服务为特色,各茶馆纷纷邀请说书人登台,讲故事,招揽生意。其中有些还配有川剧坐唱、四川、四川竹琴等艺术表演,故称“书屋茶馆”,又称“艺人茶馆”。


当我来到一家茶馆的楼下时,我抬头看了看。楼上另一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八个字:“喝茶,放松,看风景,看,吹牛,发呆”,很土。茶馆在重庆随处可见,在瓷器口。它们是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在不同的茶馆有不同的诠释。我觉得楼下这八个字是店家传递给饮茶人的理念。


热情、幽默的重庆人爱茶。“以茶会友”和“以茶聚友”,得体又方便。大家聚在茶馆里,泡了一碗“下关沱茶”,慢慢刷碗,茶香四溢,细细品茶。遍天下,遍天下,父母短,无所不谈。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回声在茶馆里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优雅的巴渝茶文化景观。


磁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条石板路,千年瓷口”。磁器口小镇出了很多名人。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抗战时期曾就读于磁器口嘉路小学。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全国知名的艺术大师、美学家都聚集在磁器口凤凰山上。


一条闪亮的青石路迎来了众多商旅人士,见证了磁器口千百年的兴衰。磁扣建于宋真宗咸平(公元998-1003年)。明代成为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开始兴盛,清末民国达到鼎盛。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码头的搬迁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热闹了一千多年的磁器口终于安静下来,逐渐开始衰落。


慈口因山上有白色孤石绝壁,故名白牙场。后来因为明朝文健皇帝在宝轮寺藏了四五年,世人就把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白牙场改名为龙隐镇。清初,龙隐镇盛产瓷器,远销川外,名声远扬。后来的商人,bec


沿街建筑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墙或半木墙,具有川东民居特色。人行道大多是一进三出,长进深出。看起来铺面不大,其实里面很深。老宅大多经营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和名小吃,以及全国同类景点的旅游商品,或者水果糖画、棉花糖等。偶尔有书画服装之类的店铺,都让人眼花缭乱。


街道两旁是紧密排列的店铺,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青砖灰瓦,红柱白墙,典型的巴渝建筑风格。商店什么都卖,衣服、鞋子、帽子、艺术品,什么都卖。尤其是小吃,到处都是,热的,冷的,素的,炸的,烤的,都是地方风味,让人流口水。赶紧买回来,在大街上吃,不分男女形象。


有的店还专门把食品制作过程安排到前门。看,这个人站在门边,用一根长长的捣棒打糍粑;男人站在门前,把面糊做成米线;在店里这里,面糊锅是用机器摇的,看起来像是大人拉锅;台阶上还有人表演川剧招揽顾客。


古镇以小吃和美食闻名,如毛血丝、千层皮、椒盐花生,成为“饮食三宝”。古镇鸡杂,手工酸辣粉,手工巴赞等等百吃不厌。


总说要商业化,一直是人见人爱的地方。


重庆人爱打麻将,上至老人,下至娃娃。他们技术娴熟,喜欢打麻将,通宵达旦,享受打麻将带来的无比快乐。


整个画面散发着浓浓的老重庆气息,老人无所事事的聊天,街坊打麻将,孩子奔跑嬉戏,老建筑,猫狗舒展。


鹅岭二厂




带着老重庆的基因,开启新世界


重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独特的风景和建筑。另外,重庆是各大电影的拍摄地。《变形金刚》在仙女山拍的,《火锅英雄》同学联盟火锅店《从我的全世界路过》在重庆二零二厂拍的。


我一大早到这里的时候,商店都关门了,游客很少。入口处有一家冰淇淋店,紧挨着知名的网络名人店。


1939年成立之初,号称“民国中央银行印刷厂”,专门印制纸币、税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和政府文件。


曾经是重庆的彩印中心,西南印刷业的彩印巨头。据说是50-70年代在重庆,但是几乎所有的彩纸片都是在这里印刷的。


绿色的石阶,生锈的栏杆,长满青苔的瓷砖,斑驳的外墙,老旧的木楼梯.有文艺的味道,也有网络名人的气质。


说实话,这里很小,真的很小。真的很难想象这里人多的时候,在几个“景点”排队拍照的尴尬场面。和国内很多创意园一样,有一些拍照的元素。如果你一定要收集邮票和穿孔卡片,请来吧。没时间就别来了。很多城市的很多创意园都比这里好很多。


长江索道




空中客车在山城


长江索道比“重庆,网络名人”的知名度领先一步。它曾通过各大影视剧广泛亮相,最后落脚在以独特的空中体验著称的河上缆车。在重庆早期城市游中占据了绝对的C位。


随着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车、索道、轮渡等传统时代的工具逐渐失去部分功能。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立体交通”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是山城强烈的外观标志。在两江索道(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双剑合璧的年代,这两处空中景观成为重庆最早的城市名片。每当电影电视剧来重庆拍摄,往返的索道和f


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索道让重庆人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飞行感”。虽然当时的长江索道无论是外观还是设备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


在习惯了“大风大浪”的重庆人眼里,长江索道无非是一种交通工具,功能与公交、轨道交通无异。但对于很多外地游客来说,索道是了解重庆当地文化和习俗的一种方式。毕竟,俯视繁华的重庆市中心,欣赏两江交汇的壮丽景象,是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曾经,长江索道因为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现在它已经成为重庆发展的象征,每天载着无数人过长江欣赏山景。对于老重庆人来说,长江索道总有一道美丽的滤镜,是记忆中最难忘的往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