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没有得到的东西,长大后会“报复性”补偿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文丨团妈

前几天,微博热门榜上#长大后那些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话题,引发了2.5万人讨论。他们在话题下尽情地表达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长大后又是如何弥补自己。

那些童年未曾得到的东西,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淡忘,反而成为了内心深处的执念。在经济独立后,他们先是近乎疯狂地为自己购入,然后又继续为孩子购买。

他们购买的不再是物体本身,而是被赋予了童年 情感 的精神寄托。

在没有经济独立之前,孩子的爱好依附着父母。父母习惯用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判断孩子的爱好是否正确,却忽略了爱好背后隐藏的 情感 。

爸爸扔掉了一个毛绒熊,我拥有了上百个

@心语

小时候,我的父母忙于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外婆和小姨看着我可怜,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家里,就买了一个毛绒熊陪伴她。

但爸爸认为毛绒熊是细菌的载体,非常不喜欢。他趁着我不在家的时候,将所有的娃娃全部扔掉了。

回到家后,我没有哭闹,一如既往的很乖很安静,就像面对空无一人的家那样,静静看着,但却难以理解,为什么她的东西不属于她?

上大学之后,我以送自己礼物的名义,买了上百个毛绒娃娃。但从前的那份不解一直萦绕着,让我觉得就算是自己买的毛绒娃娃,也会担心是否会被再一次拿走。我仿佛失去了信任的能力,即使是男友也难以完全放心。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自己心里缺失是安全感。

爸爸扔掉的是沾满细菌的毛绒娃娃, 孩子丢掉的是与她一起对抗孤独的伙伴,也是填补她缺失的父母爱

1米8的大高个“鼓捣”挤进儿童摇摇车

@小阔落哦

1米8的大高个男朋友,经常“鼓捣”将自己塞进儿童摇摇车。

小时候家里人觉得那个东西太幼稚不让玩,他就每天看别的小孩玩,自己有了钱之后,就拼命地去坐。

后来胖了,即便是大号的摇摇车也塞不进去了。就热衷于带家里的小孩子出门,请她们坐摇摇车。最后变本加厉,他在亲戚家开的童装店外放了一台摇摇车,用来挣钱。

家里的零食已经过期了,超市里的还在继续供货

@爱酸奶的小肥羊

小时候,家里不是很贫困,买点零食还是买的起的,但是我爸从来不准我买,总是说外面的食品添加剂太多,吃了对身体不好,不如吃米饭。所以要吃根冰棍、方便面什么的都只能偷偷摸摸躲起来吃。现在长大了,感觉真的是为了补偿小时候没吃过什么零食。

哪怕家里的抽屉、冰箱都已经塞满了零食,但每次去超市或者网购,都会去看一下零食。所以常常有一些零食放到变味,或者过期,最后只能扔掉。

陷入迎接、送走的死循环

@风舆潮汐

我爸不喜欢毛以及宠物的性格,因此学生时期家里养的宠物,就总是被送走。我一直经历着有新宠物,然后又眼睁睁看着被它送走。

于是我暗自许诺——一定要养一只猫,养到它寿终正寝。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养猫,可惜当时也没养好给送走了。现在的猫两岁半,希望未来10年都在我身边。

用了好多年微博和网易云的个人介绍:“梦想时有一只猫。”

父母鼓励我参加 体育 活动,却不支持买鞋

@匿名用户

身为90后的我初中接触篮球,高中莫名被老师拉近学校篮球队,后来听说高考 体育 生可以加分,家里也就没限制我跟着球队训练,但是球鞋一年只买一双。其实家里条件还可以,可能那个时候父母觉得我买球鞋的要求只是为了攀比,所以制定了一年买一双的规矩,而且绝对不买球星款。

但是对于一个每天都训练的 体育 生来说,基本上两个月鞋底就磨平了,是真的磨平了。

现在工作了,手里有钱了,球很少摸了,但是球鞋却买了很多。我不买潮鞋,只买各种球鞋,尤其是球星联名款。

小时候没穿过的裙子,长大后每天都想穿

@咖啡布偶猫

小时候父母不让穿裙子,不让留长头发,为了让我用功读书非要男孩打扮,校服都订大一号不合体的。长大了有一段时间疯狂买连衣裙,一个夏天能买几十条。

童年的我们渴望一样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久久未能如愿。很多家长奉行延迟满足,他们认为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控力,更容易掌控自己未来的人生。或许适当的延迟满足是理智的,但是一味的去推崇,除了很可能让我们的时间变成沉没成本以外,还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弊端。

小时候不能放任吃的豆沙包

@刘小阳

校门口新鲜出炉的豆沙包,还散发着热气,我就只能远远地看着,班上有个同学每天都可以吃。

5毛钱2个还是一元3个。买一个豆沙包具体需要多少钱,我已经不记得了。当时父母微薄的工资支撑着我和姐姐的学费以及一家人的开支,很难拿出多余的钱满足我这个小小的愿望。

我好像也从来没有找他们要过,但我很努力的学习,就想考上大学。吃豆沙包还得努力,一把辛酸泪,真是一个悲惨的豆沙包故事。

在一个班只有6名学生能上本科的高中,我成为了6人中唯一的一名女生。我真的很努力,因为我要成为那种想买东西就买的人。

上了大学后,我有段时间就疯狂买豆沙包,但吃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也就没有再买了。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小时候更多是虚荣心作祟,羡慕同学能够每天吃,而自己不能。

一盒彩笔引发的“文具自由梦”

@·十月呀·

买文具,买各色各样的文具,小时候,彩笔只有姐姐有一盒,12色的,在我眼中那是特别美好的存在,感觉那个透明小盒子装了整整一个世界,其中一根紫红色我现在还保留着。

长大后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要去逛文具店,一逛就是买大量的铅笔、中性笔、彩笔、蜡笔、尺子、本子。我估计自己会一直买到拿不住笔为止。

尊重,一个被成年人经常提及的词语,也是最容易忘记的。父母一个无意的举动,却在孩子心里刻上了深深地烙印。

甚至需要耗费孩子几十年的时间来填补。尊重,被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再是双向箭头,单指孩子要尊重父母。孩子的自尊心,在被父母忽略后,再进行自我修复。

妈妈从兜里拿走了要与朋友分享的黄焦苹果

@幸运豆豆forever

80年代,黄焦苹果属于稀有水果,就算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只会偶尔购买。小学二年级时,我从家里拿了两个黄焦苹果,想与好朋友分享。

当我刚走到大门口时,就看到妈妈冲了出来。一脸嫌弃又不耐烦的把我的外套掀开从里边的口袋里把另外一个苹果拿走了,什么也没说,头也不回的进了门。”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和朋友在原地愣住了。

这件事我记了很久很久,直到现在也一直无法忘怀。经济独立后,每到黄蕉苹果上市的季节,我都会去超市买很多,放在家里。

每次将削好的苹果拿给儿子时,我就会联想到小时候的自己,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一直有苹果,不管年少还是已经长大,都能有该有的体面和应得的尊重。

一鼓作气拼完十几盒一千块的拼图

@姒如烟

小时候跟父母去一个亲戚家里,当时他的孙子在拼图但一直拼不好,我在旁边急了,就直接上手帮忙了,谁能想到,那小朋友竟然哭了。回家后就是狂风暴雨,父母骂的我好惨。

长大后我一次买了十几盒一千块的拼图,玩命花了好长时间才拼完了。我当时平均一盒需要7个小时,所以不知道该说在报复性补偿还是虐待自己,不过拼完以后还觉得挺舒服。

一个黄焦苹果、一个毛绒娃娃、一个豆沙包……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构成了每一个人的童年时光;有遗憾、有愤怒、有开心……不同的情绪后隐藏着不同的家庭故事;疯狂购买、渐渐忘却、无所谓……长大后的我们,选择了用不同的态度对待过去的经历。

无论是释怀还是执念,每一个人都需要很长时间去修补童年的孤独与伤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