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人性的原点本就是那些揭不开的社会丑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雾都孤儿》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孤儿奥利弗的生活历程,一出生母亲便去世了,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是谁,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身份的证明。他的童年都是处在虚假的济贫院和位高权重的虚伪当权者的“救济”下,辗转遇到了许多“好心”的主人,逃跑和担惊受怕成为了奥利弗童年的基调,好不容易逃出虎窝,又掉进了狼穴,直到后来,遇到了善良的罗斯小姐,奥利弗的人生轨迹才开始发生变化。

灰色与阴暗是这部作品前半部分的重点基调,作者狄更斯深深地揭露社会的冷漠无情与政府制度的腐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直到后半部分,社会的冷漠无情才渐渐在温暖的人心里瓦解,不管社会有多残酷、人心有多险恶、政府有多腐败,虽心痛不已,但故事的结局还是让人依旧相信生活。

一、变了味儿的政府福利机构

故事发生在英国19世纪中后期(根据狄更斯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来推断的),在当时,盗窃犯罪是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普遍问题,整个伦敦甚至是英国都在探讨犯罪的心理以及社会原因,包括政府的处理方式,人性丑恶的本来面目。

《雾都孤儿》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生”的,当奥利弗的第一声啼哭在济贫院响彻起来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已经去世了,他只能交由教区抚养长大,按理说教区的济贫院是国家政府的福利机构,奥利弗的所有生长需求都由政府满足,可是却没有人为他的到来而感到开心与兴奋,他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地位: 一个教区的孩子——济贫院的孤儿——吃不饱饿不死的苦力——在世上尝拳头,挨巴掌,被人藐视,无人怜悯的人。 而小说中描述奥利弗幼时的成长教育以及待遇有一句总结: 奥利弗成了背信弃义和尔虞我诈制度下的牺牲品。

当奥利弗九岁从济贫院分院回到济贫院的时候,教区济贫院的理事会成员,一群富有思想的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济贫院是贫苦阶层人民的“固定公共娱乐场所”,这里不管什么都是由政府提供,贫民们非常喜欢济贫院,在这里,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都可以毫不费力,福利机构如此慈悲为怀,都只会增长贫苦人民的劣根性。不得不说这些富有思想的哲学家是多么的充满智慧,但这些哲学家并没有去思考社会带给贫苦阶层人民的压力与不幸,他们只看到了贫苦阶层人民带来的消耗,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贫民们要么在济贫院外死得更快,若想获得救济,就得进济贫院,喝稀粥,在济贫院里慢慢饿死。 为了保持福利机构的付出与收入对等,贫民们必须完成福利机构安排的所有工作,而且他们的丧葬费、服装费、饮食费都被大量缩减,于是便出现了奥利弗“多要一碗粥”引发的后续一系列的悲惨事件。

福利机构的本意就在于为贫穷阶层的人们提供帮助,它只有需不需要,并没有值不值得一说,讽刺的是,哲学家们只认为贫民越来越少,支出越来越少,就好像国家越来越好一样。那些贫民根本就不值得国家福利机构的帮助。自诩聪明的哲学家,丝毫都看不见变了味儿的福利机构带来的后果,作者从一开始就运用锋利的笔锋抨击了当时腐败的英国政府,济贫院的“乞丐”越来越少,社会的“强盗”就会越来越多。

二、(原生家庭及地位)扭曲人性带来的自卑与报复黑洞

奥利弗因为“多要一碗粥”的事件成为了多方机构的烫手山芋,无人领养。哲学家们断定奥利弗迟早都是绞刑架下的犯罪分子,社会学家们断定奥利弗是福利机构的娇宠无用子弟,可于幼小的奥利弗本身,无人在意其死活,只求他不死在自家院子。后来又因低于五英镑的价格被多方转让,最后被济贫院“卖”给了殡葬承办人,美其名曰:让奥利弗学习本领。奥利弗任打任骂,从此不再敢“多要一碗粥”。

此时关于扭曲人性带来的自卑与报复黑洞就不得不提到同为殡葬负责人的学徒,奥利弗的师兄——诺亚以及奥利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

诺亚并不是济贫院的孤儿,但他的父亲是退伍的残废酒鬼,而母亲又是低贱的洗衣女,在当时,出生于这种家庭可以说是人生不幸的开始,所有人都在唾弃着诺亚,难听的绰号与自己的低贱地位让年幼的诺亚抬不起头来,偏偏父母又不曾教导。当身份比自己低下的奥利弗出现在诺亚面前的时候,诺亚被扭曲的人性便开始疯狂的报复,他变本加厉地把自己所遭的罪全转移给了奥利弗。正如原文所说: 人的本性可以是多么美妙,同样的美好品质既可以在最出色的君子身上发扬,又可以在最肮脏的慈善学校的学生身上广大,从不厚此薄彼。 从诺亚身上可以看到的,是自身出生的悲劣地位带来的性格扭曲,这种扭曲将诺亚变得自卑与压抑,造成他疯狂的向下报复。

最后奥利弗因为诺亚对母亲的辱骂而奋起反抗,历经辛苦逃离了出生地。可是命运却像是开玩笑一般地把奥利弗推进了另一个狼窝,在这里他遇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

蒙克斯是奥利弗的父亲与另一个女子因“门第观念”结婚而诞生的孩子,没有爱也没有关怀,那是一段不幸的婚姻。奥利弗的父亲在与蒙克斯的母亲分居之后,又与奥利弗的母亲花前月下。(在此不评价奥利弗的父亲)蒙克斯的父亲与母亲在没有爱的日子里度日如年,互相怨恨,即便最后替父亲收拾遗体的还是蒙克斯与她母亲,彼此也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彼时蒙克斯与母亲为争夺遗产想杀掉奥利弗的母亲,奥利弗还未出生,母亲逃亡)蒙克斯因此深受母亲与下流场所混混的影响,性格极端。怨恨所有的一切。

后来得知真相的蒙克斯四处打听弟弟的下落,但却为了争夺遗产将证明奥利弗身世的信物沉入海底,并与强盗费金密谋将奥利弗带上犯罪的不归路,幸而奥利弗本性纯良,又遇贵人相助才不至于走入这黑暗深渊。但蒙克斯却没有在获得第二次机会的时候改变自己,他那扭曲的性格又一次地将他死死按在那黑暗的深渊之中,永不翻身。

不管是诺亚的向下报复还是蒙克斯的怨恨报复,都深深地透露出地位带来的自卑感,这地位带来的屈辱让其的世界观发生了严重畸形的变化,但社会最应该抨击的不是一类人低下的地位,而是扭曲其性格的悲劣的人性,否则那些无法得到救赎的,最终只能将循环地报复在下一个人身上,形成报复黑洞,永无止境。

三、人性的原点是揭不开的社会丑恶

中国传统文化中屹立不倒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在《雾都孤儿》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是历尽痛苦遭遇之后还能在窗口替善良的小姐送一束花的奥利弗、是堕入黑暗深渊却依旧为自我尊严死死挣扎的南希小姐也是自知出生低下却依旧保持内心善良品格的罗斯小姐……

除此之外,“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也在社会的角落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我的道理,它是济贫院为孩子们的高尚品格每天只给一碗粥的经济哲学家、是为了人生钱途而出卖奥利弗身世秘密的邦布尔夫妇也是为自我安心而疑心杀害自己任打任骂任劳任怨的妻子的强盗赛克斯……

“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观念争执在此书中势均力敌,不分输赢。可这一切的背后都免不了人类的推波助澜,它是当权者、是政府、是执行者、是贫苦阶层也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共同的手笔。

把世间那些美好的品质都归功于“人性本善”,把世间那些肮脏犯法的不齿都归罪于“人性本恶”。在《雾都孤儿》一书中,作者狄更斯深深地揭露社会的冷漠无情与政府制度的腐败,即使是法制的改革、政府的措施以及执行人员的严格要求都无法成为最终解释不法分子层出不穷的原因。幕后黑手究根结底都是无法捉摸的人性。

当社会的“高层福利”与“底层犯罪”同时被公之于众的时候,才知道,人性的原点本就是那些揭不开的社会丑恶。
相似回答